返回

第34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34章 (第3/3页)

、农业都要甩掉一些包袱。拿农业来说,甘肃、内蒙、贵州、云南这些省份,中央调给他们很多粮食,这是国家的很大负担。对这些地区可不可以改革,在这些地区政策上搞得宽一些,(不如)索性实行包产到户之类的办法。……让他们多想办法,减轻国家背得很重的包袱。邓小平说:“对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的地区,像贵州、云南、西北的甘肃等省份中的这类地区,我赞成(有的文本有:依林的意见)政策要放宽,使他们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特点。……政策要放宽,要使每家每户都自己想办法,多找门路,增加生产,增加收入,有的可包到组,有的可包给个人,这个不用怕,这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0年是农村改革大争论的一年,也是中国的改革在农村被突破的一年。争论的焦点是包产到户问题。从“文革”结束以后,有些地区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自发搞了包产到户,到1978年10月,安徽省委、万里批准肥西县山南区搞了包产到户试点;从1978年末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草案》提出“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到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决议,改写为“不许分田单干,也不要包产到户”;从1980年4月姚依林、邓小平在长期规划会议期间提出:不如(索性)实行包产到户之类的办法,到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说: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最后在1980年的中央75号文件,明确宣布“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这是农村第一步改革开始的全过程,是农村改革,也可以说中国改革的开场锣鼓,这出开场戏演得好,为后来中国改革开放这场威武雄壮的大戏开了个好头。【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1980年8月,我和院《未定稿》编辑部的王小强一起去甘肃农村调查,在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舜瑶、处长李炳文等同志的支持、帮助下,对定西、陇西、渭源等搞了包产到户的县和搞了专业承包的兰州郊区农村作了为期38天的调研,写成了《包产到户的由来和今后的发展》的调查报告。此时,甘肃已有38.7%的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早的已有近两年的实践,兰州市郊已有了第一批专业户。我们就包产到户产生的必然性,包产到户的成就,特别是包产到户以后将怎样发展作了调研,听取了很多干部和农民的意见,得出的结论是,“包产到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是解决农民温饱的临时措施,而且可能成为农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的桥梁,很可能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起点,从此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来”。而且明确指出:“搞包产到户之后,再要回到原来搞农业的老办法上去是不可能了。”报告还就包产到户以后农村的发展做了预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行包产到户,每个农户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小而全的经营单位……解决温饱问题;第二阶段,多种经营蓬勃发展,兼业农户大量出现;第三阶段,是专业户和专业农户。”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