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第2/3页)
。
相比较初期投资巨大、风险也大的宾馆投资,孙启义主张长青集团与海丰实业合资在鹤塘镇成立一座机电企业,就要稳妥多了。
他们主要是看所谓的货运码头、梅鹤公路以及相应的工业配套设施,是不是如招商会上所介绍的那般已经在建设之中。
虽然东华近些年经济发展滞后,但整体的工业基础不错,也支撑起近百万的城市人口,教育资源及技术工人数量雄厚,合资成立的机电企业,主要也是经香港转出口国外,只要确保梅溪镇所建的货动码头,能叫合资企业的机电产品直接经海运转输到香港,那在梅鹤公路一侧建企业,就没有太大的风险。
车队从梅溪大桥通过,经过颠簸而狭窄的下梅公路,看着两侧陈旧的屋舍,宋鸿军心里也凉了半截,他跟沈淮坐在一起,说话倒没有太大的顾忌,说道:“梅溪镇也太寒酸了一些吧?”
“你常年在花花世界里呆惯了,没见过更穷的地方。”沈淮很笑道。
在县属区下梅区撤销之前,梅溪镇是下梅区的中心镇,镇区有下梅公路、学堂街、钢厂路、梅溪老街等主要干道,镇区面积也超过两平方公里。而鹤塘、靖海等乡镇,镇区面积甚至都不足梅溪四分之一大小,沿街道几乎皆是低矮平房。
沈淮都不知道宋鸿军看到那些地方,是不是连下车的欲望都没有了?
车队拐入学堂街,抵临梅钢的北门,情况相比较下梅公路两侧就陡然改善了很多。
沈淮无意叫谢海诚、孙启义参观梅钢,但梅鹤公路正在修路基,旁边的便道给工程车轧得坑坑洼洼,车队很难通过,只能从梅钢的厂区穿过去,才能最快抵达码头工地再赶回市里参加招待晚宴。
沈淮站起来,走过来到前头,将情况跟谭启平汇报了一下。谭启平点点头,说道:“这边是你的地盘,你来安排。”
沈淮打开车门,让早一步在这边等候的何清社、汪康升两人上车来,换过车牌,直接穿过梅钢厂区出南门往码头工地而去。
梅钢之前虽然没有产生什么效益,但八十年代末扩建厂区时,倒是高标准引进了电炉钢生产线,厂区建设的起点要比传统的钢企要高一截。
沈淮接手后,梅钢则直接往现代化钢企靠拢;不仅工厂环境整体改善,偶尔经过的职工精神面貌,也绝非普通乡镇企业难比。
虽然梅钢建厂之后,不得不从周边村镇吸纳劳动力,职工素质参差不齐,但沈淮在职工培训下投入极大的资源去弥补这个短板。这背后的辛苦,倒是别人看不到的。
也许这样的厂区在香港、在广南等外贸加工企业发达的地区,宋鸿军等人已经司空见惯,但他们刚刚从破烂而落后的镇区通过,再陡然坐车进入整饬的现代化厂区,视觉上的冲击力就极强,叫人难以相信在这么经济滞后的地方,会有一座远在平均水准之上的规模化现代钢厂存在。
车队出厂区南门,宋鸿军尤难收拾心里的震憾,回头看占地有五六百亩连成一片的厂区,跟沈淮感慨地说道:“得,我收回刚才的话;你是不是安排我们停下来参观一下?”
谢海诚与孙启义对望一眼,也是看出彼此眼睛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