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第3/3页)
因此,也不能掺杂贵、贤、长、勋劳、故旧等外在的因素,一旦掺杂了这些因素,就会如朱熹《集注》引尹氏所说:”有所挟,则受道之心不专,所以不答也。“所谓不专,也就是指心不诚,求学心不诚,怎么能有所收获呢?所以孟子不予回答。而这种不予回答,又是不是”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呢?(《告子下》)
说起来,孟子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要求我们虚心求教,而不要自以为是。
在老师的门下固然应该如此,向其他人请教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说到底,还是孔子所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精神。既然“不耻下问”,当然也就不应该有什么倚仗存于心中了。
下一篇(其进锐者,其退速)
真进锐者,其退速「原文」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
孟子说:“对于不应该停止的却停止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停止。对于应该厚待的却薄待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薄待。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读解」
这里一共说了三种情况,不过,前两种情况性质是一样的,用孔子的术语来说,都是“不及”的问题,做得不够,因为不该停止的却停止了,不该薄待的却薄待了。没有前进,没有厚待,都是做得不够,所以是“不及”。后一种则是说的“太过”的问题,前进太猛,做得过了头,其结果是退起来也会快得很,结果还是达不到目的。这就应了孔子的话:“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或者叫做——“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可见,孟子在这里依然是师承孔子的意思,分别说到“不及”与“过”的弊病。
在我们一般的眼光看来,“不及”是消极,“过”是积极。消极的弊病不言而喻,可积极的弊病在哪里呢?
从主观方面来说,“进锐者,用心太过,其气易衰,故退速。”朱熹《孟子集注》)好比马拉松长跑,你一开始就以百米赛的速度沖刺,其结果必然是很快败下阵来。
从客观方面来说,例证也有不少。《后汉书。李固传》说:“先帝宠遇阎氏,位号大疾,故其受祸,曾不旋时。”阎氏受皇帝宠爱,升官太快,成了“火箭式”
的干部,因此遭人嫉恨,迅速遭祸。俗话说,枪打出头乌。官场险恶,尤其如此。
所以,无论从主观方面还是从客观方面来说,都是“其进锐者,其退速”。
或者,还是用孔子的经典性表述:“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
只有中庸之道,做得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才是正确的,才能够从容不迫地顺利地达到目的。
下一篇(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