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的一些说明 (第2/3页)
的,以前也一直觉得明朝实在腐败,什么宦官、特务、腐败,全在明朝。而清朝呢?皇帝大多励精图治于国事,只不过时运不济,恰好在中国的封建停滞期碰上了西方的资本主义上升期。最近几个月思考这个问题,才发现历史似乎并不如同我们原本想象的那样。在下说几个疑问:
一、先说经济
都说清朝的康乾盛世,何以只养得起80万军队?而人口少于清朝数倍的明朝却养了200以上的大军?而且明朝后期的军队装备的多是价格更高的火器,而清军主体仍是在使用刀箭。
清朝的照片遗留有很多,其中清军之服装龌龊如乞丐,而根据史书所记载,以往的哪个朝代军队的服装不是明艳耀眼?
清朝国库常年空虚,而明朝国库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盈满的,作何解释?
且康乾盛世时清朝之耕地面积竟然不过恢复到明朝崇祯末年的水平,实在令人大惑不解!
英国大使马嘎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都是蓬头拓面,衣杉褴褛,因此他形容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中国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蛮人”时代。反观明朝,来华的众多西方人士皆形容中国如人间天堂(见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以至我不得不开始怀疑清朝的盛世了。
二、再谈文明
众所周知,明朝许多皇帝不上朝,然而国家竟然能够保持正常运转。不上朝的冠军当属万历了,然而万历时的对外战争均全胜。真不知政权如何能够在皇帝不问正事的情况下保持正常运转,对外战争全胜的。
再说清朝,清朝皇帝的勤劳大家也都是知道的,为什么这么勤呢一切奏章都得自己批,一切事情都得自己决断啊?
大清律规定:凡汉人三十人以上集会者,以谋反罪论处。不知道是算什么。明朝多杀王公官吏,清朝多杀民间人士,这说明了什么?
在清朝的盛世时期,爆发了规模巨大的白莲教起义,这是中国历朝盛世所没有的事情。
明朝出了多少个思想家?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哪个不是大名鼎鼎的思想巨匠?评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明朝占了三个,而清朝呢?
三、再说体制
明清都实行文官体制,但是实质却大不相同。
明朝实行科举制,所有官员一律通过科举选拔,保证了民间的优秀人才能够为国家效力。而清朝呢?也实行科举制,但是只针对汉人,且规定官员中满汉各半(看似平等,然而从文明程度和人口比例上看就发现不平等之处了),可是所有要职均由满人担任。可见国家要员不是通过科举选拔产生的,而是通过血缘关系产生的。不知这个制度究竟使中国的政治体制倒退了多少年呢?
明朝官员贪污,清朝官员有过之无不及。民间传“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讽刺清朝的所谓养廉银制度。而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贪官似乎也是出自盛世时的清朝吧。
再看明朝,对王公大臣各级官员惩罚极其严格,历代皇帝所杀的皇亲大臣不计其数,清朝呢?杀的似乎只是百姓,大臣却未见动过几个,一个奴才和申还是等皇帝死了之后才杀得动的。
四、再看军事
明朝在衰落之时,以偏食打得横行西半球的西班牙葡萄牙海军灰头土脸。在亡国之后,以一支私人武装(郑成功)竟把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打回老家。再观清朝,以数十倍之国力与敌作战,竟然打得割地赔款。西夷数千,竟然打进北京!
明朝时期,军队已经普遍装备火器,质量亦不逊色于西方,火炮之比例不逊于二百年之后之英国,火枪更是装备了1/3以上的部队。可是清朝呢?在二百年后的战场上,竟然还在用马刀弓箭冲锋?!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五、再看开放
虽说有洪武时的片板不能下海,又有永乐归天之后的禁海令,然而抗倭战争之后,所谓禁海令已经形同虚设,民间的海上通商十分繁荣(郑氏家族的崛起就是明证),根据西方人士说,明朝是当时的世界贸易的中心,2/3以上的贸易都与明朝有关。自天启时开始,明朝政府特别重视与西方的交流,并且任命了许多西方人士为朝廷高官重臣,辅佐政事,并积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化思想与科学技术。民间文化更是兴盛。
再看清朝呢?闭关锁国!那是真正的闭关锁国!不许与外国贸易,不许外国人携火器进入中国,不接受外国传入的先进技术!在近200年后,清军竟然还在使用骑兵集团冲锋的战术。一支近代化装备的军队竟然在200年不到的时间里退化回了刀箭时代。
可能是由于年代远近的关系,今人对于清朝的了解比对于明朝的了解要多一些,况且《明史》是清朝人编写的,在论述上也难免对于明朝有些贬低。今人提到清朝,首先想到的是康乾盛世,想到康熙雄才大略,然而说到明朝,则首先想到皇帝昏庸,太监专权,朝政腐败,似乎就以此判定了明清两朝的熟优熟劣。事实上,这其中却存在着许多对明朝的偏见与误解。明朝后期无疑是一个黑暗的年代,但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明朝自1368年开国,1644年灭亡,存在了二百七十八年。清朝1644年立国,1912年灭亡,存在了二百六十八年,单从朝代的寿命上,清朝就已不及明朝,而结合两个时代的整个发展里程,我们可以发现,明朝同样存在着众多闪光的亮点,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武功,明朝都建立了赫赫的功业,出于还历史以真实的需要,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个真正的明朝。
世人对明朝的第一大抨击,在于明朝的专制制度和特务组织。尤其以锦衣卫制度颇遭非议。事实上,朱元璋最早建立锦衣卫的初衷,自有加强独裁的目的,但也是出于惩治腐败的需要。明朝立国以来,吸取宋朝灭亡的教训,深感法令宽松,导致机构冗赘,吏治腐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于是明开国后针对官吏订立了苛刻的法律。规定贪白银六十两者,处扒皮塞草之刑。但尽管如此,明朝初立国时,除了刘伯温徐达等少数清醒者之外,大批功臣都居功自傲,横行不法,多有劣迹。甚至连朱元璋的女婿也以身试法。为稳定统治,朱元璋方才痛下杀手,严惩贪官。之后出于监督官员的目的,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并规定锦衣卫的首要职责是“查处各地官吏不法行为。”明初所查处的官员,除开国功臣外,更有一大批横行不法的贪官污吏。明成祖时代又加设东场。明朝立国时,锦衣卫的存在还是有效的遏制了腐败的蔓延,保证了吏治的清明,为稳定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随着专制制度的加强,锦衣卫制度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毕竟一个建立在高度独裁基础上的特务组织,作用也是有限的,假若统治者昏庸无能,那这样的组织也必将造成冤案丛生,祸害社稷。朱元璋和朱棣时代锦衣卫和东厂的作用主要在于惩治腐败,因为二人都是英武能干的皇帝,因此这种制度的积极作用相对大一些,随着后代子孙的无能,这种制度必将加剧政治的黑暗。但比之清朝,明朝的专制制度还是有开明一面的。明朝建立的大学士制度防止了宰相专权,并建立了完备的中央运转机制。以至明朝中期虽然皇帝昏庸无能,但国家的大政方针依然能有条不紊的执行。有明一代,杖毙文官无数,但其家人并没受到太大株连。冯梦龙的《三言》写明朝忠臣的遭遇,与清朝时代的文字狱大案相比,其命运要幸福的多。清朝虽没有杖毙一个官员,但恐怖的文字狱株连九族,让士大夫们早已敢怒不敢言。明朝如此专制,尚且能容下海瑞这样的直臣,尚且能容许东林党在民间讲学,而雍正皇帝只因一句“清风不识字”,就将作者灭了三族。相比于明朝,清朝的专制统治更为残酷,清朝统治者的气量也更为狭小。
今人说清朝胜于明朝,一个直观的论据就是国家疆域。甚至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康熙也因为收复台湾而对朱元璋墓得意的说了句
“大清远胜于大明”。被誉为满清最有作为的康熙却是攘外必先安内和割地求和第一人,大家都知道《尼不楚条约》是平等条约,但对中国是极不公平的,外兴安岭以北一直是明朝控制下的,因蒙古诸王一直对明称臣,所以额尔古纳河以西包括贝加尔湖叶尼塞河也是明的属地,而康熙为尽快结束与沙俄的战争而对付准葛尔汗,竟将上述土地割让。
而一向所谓精明的康熙却对屡次出卖他的外国传教士屡次重用,使那些传教士成为在中国的合法间谍,中俄谈判中,中方条件底线就是被他们告密的,并且,清方谈判代表和随从人员百十人,而佣人仆人竟达数万,想明正统帝北伐也先也无这等待遇,再者满清一向生活在北方苦寒之地,也喜貂裘,却将盛产貂裘之地割让给沙俄,而用高出欧洲市场价数倍的价钱来购买,由此可见,满清的衰败使于康熙,而康乾盛世也是无稽之谈(以上资料请查询《沙俄侵华史》)。
若明太祖在天有灵,岂不哑然失笑。台湾并非清朝时才成中国领土,明朝时就已在台湾建立了有效的统治,17世纪初还曾为保卫台湾与日本发生战争,只因后期调动福建驻军北上抗清,才给了荷兰人占领台湾的机会。
当然,今天人说清朝胜于明朝,是因为清朝在东北,蒙古,西北以及西藏都建立了有效的统治,奠定了今天中华的版图,但事实上,明朝鼎盛时期,其控制区域并不亚于清朝。
清朝时期,西北蒙古和青海时常叛乱,终雍正一朝都难以平定,而青海自徐达驱逐王保保势力收复之后,终明一世岁岁来朝。
明朝时期的西藏青海尚处于各部落割据群龙无首的状态,其部落首领均接受了明朝的册封,承认自己是中华的一部分。
明朝在西藏设立都指挥司,对其进行有效管辖。并册封其宗教首领。明朝在云南封沐英为王。
其管辖区域远大于元朝时代的云南疆域。乾隆时代为平定云南一土司,耗费白银三千万两,死伤士卒万人,鏖战四年才告平定,明朝时云南却从未发生过如此叛乱。
在西北和蒙古方面,今人津津乐道清朝满蒙一统的局面,嘲笑困扰明朝百年的北虏之患。
但满清时代的蒙古已经分崩离析,力量单薄,统治起来自然相对比较容易一些。
但明朝时代,北元虽灭,但蒙古割据势力也依然非常强大。尽管如此,自蓝玉捕鱼儿海大捷,北元宣告彻底灭亡后,蒙古三大分裂势力瓦剌,鞑靼和兀良哈都接受了明朝的册封,承认自己是明朝一部分。
贴木儿东征中国时就是蒙古瓦刺部首先向明朝报信,并已准备出兵截击。
而西域地带赤斤蒙古各部也已严阵以待。此事明成祖也曾下诏书嘉奖之。
终明一朝,除了土木堡之败后也先曾打出
“复大元疆土”的口号并很快失败外,蒙古割据势力无论与明朝是战是和,都终未敢宣称什么独立,更没说什么
“反明复元。”明朝中期鞑靼部虽然时常南下骚扰,但除了
“庚戍之变”严嵩自坏长城外,并没有造成大的祸患,危害比匈奴要小的多。
而且俺答汗的要求不过是要明朝册封其一个诸侯名分,只是由于明朝政策失当,才使得长城沿线兵连祸结。
后来明朝任用戚继光,给其以沉重打击,终使其归附,并封为顺义王,从此明朝与蒙古再未发生过战争,明清战争初期大部分蒙古部落也站在明朝一边,为明朝提供战马,甚至出兵助明攻清。
确切的说,终明一代,蒙古三大部落早已成为明朝一部分,漠北草原为明朝领土,其与明朝的战争不过是地方势力的反叛而已,明朝对蒙古的打击也为清朝可以有效的管理蒙古奠定了基础。
而明成祖永乐的五次北征,更是沉重打击了蒙古部落中的反叛者。后来也先攻明,虽灭明朝五十万大军,但南下中原只是他一相情愿,大部分蒙古王公并不支持,与于谦决战北京的蒙古军也多为也先本部人马,其他蒙古部落并未参战,而也先失败后,又是亲明的蒙古贵族杀死也先向明朝请和,换得明朝对蒙古各部的重新册封。
反观清朝,虽然俗话有
“明修长城清修庙”来赞扬清朝对蒙古的政策,仔细看来,当时的蒙古力量分散,难对满清形成威胁。
使清朝有足够的条件来对其进行怀柔。但即使如此,一个小小的准葛尔蒙古依然是困扰了康雍乾三代。
清朝多次远征均劳而无功。再就是新疆地区,有人说从唐朝势力退出西域一千多年后,直到清朝,中国人才又一次在西域建立有效统治。
这是忽视最起码的事实。明朝初期徐达收复甘肃青海后,即派使节前往西域进行招抚,后朱元璋又册封了当地维吾儿族首领,天山南北路尽皆臣服明朝。
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西域各部伊斯兰教派首领都要接受明朝的册封。
永乐时期更在西域设立哈密卫等8卫,派驻军队,并任命当地贵族为官员代理明朝行使西域管辖权。
而明朝册封的西域各王,其属官均由明朝任命。明朝与西域的关系,实质上已是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关系。
甚至到顺治朝时,西域各王还以保大明江山为名,抗拒满清势力进入西域。
满清建立后出兵西域,消灭了西域各大割据势力,这是一种进步,但也导致终清一代,新疆战乱不绝,前有准葛尔叛乱,中有回部独立,后有张格尔起事。
这其中固然有国外敌对分子颠覆和地方势力独立意识强等原因,但满清的民族政策难道就没有要反思的地方吗?
与明朝的怀柔相比,满清的高压政策无疑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为叛乱提供了土壤。
满清后期势力衰弱,导致新疆落入外国之手,若不是左宗棠老将军深谋远虑,毅然进兵新疆收复之,同治皇帝和西太后几为历史的罪人!
而沙皇俄罗斯更在此时趁火打劫,割占我新疆大片领土,直到今天想来依然让炎黄子孙痛心疾首。
至于说到满族的老家东三省,那更是一目了然,明朝设辽东将军管辖东北,最远处到达西伯利亚努儿干地区,都司卫所遍布,努而哈赤建立后金,起兵攻明,不应看成外国入侵,而是地方势力举兵造反,东北在明朝时就是中国领土,满族人自明朝初期就已是中国子民,我们今天说清朝是中国的朝代,原因正在于此。
从领土上看,满清基本是接管的明朝的领土,对巩固领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在拓展疆域上成就并不大,割让领土倒为历朝代之最,连宋朝也自叹不如。
许多历史学家颂扬满清,还有一个重要的论点就是民族政策,特别是时常以清朝的民族政策与元朝的民族政策相比,以证明清朝统治者的开明。
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元朝实行的是民族压迫政策,将全国人分为四等。
并废除科举,强烈排斥汉族文化,但毕竟没有强令百姓剃发易服。其民族政策虽然愚昧极端,却还有开明一面,对各民族风俗更是兼容并包。
满清对汉族虽然表面怀柔,尊孔尚贤,但一道剃发令却是毁了汉族千年的衣冠文明。
而在科举取士和选拔官吏上,更是有许多不公平的政策,所谓科举取士满汉比例各半看似公平,但满族人口远远少于汉族,其实是以表面的公平替代了实际的不公平。
而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虽也表面满汉平衡,但多以满族大臣为首,汉官只处于从属地位。
康熙朝时两个满族大学生明珠和索额图党争,把国家祸害的乌烟瘴气,乾隆时满族大臣和绅专权,更是把国家闹的财力枯竭。
何况,满清贝勒分管六部,更是掣肘汉族大臣的权利。满官见皇上称奴才汉官则称臣,称呼差别就可看出亲梳冷热。
同时满汉不通婚更是歧视政策。文字狱更是杀害了多少汉族人才,乾隆修《四库全书》(实际是明《永乐大典》的翻版),对文化的毁灭比秦始皇更可恨。
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满族文化最终还是被汉族文化所同化,但由此说满清统治者民族政策开明则是不对的。
与元朝统治者相比,满清的民族政策是相对开明的,但其中也是有极大的保守和狭隘。
奴化思想的教育更是给中国人心中种下了劣根性。相比之下,明朝的民族政策比满清则开明的多,明朝初期,对归附的蒙古王公一律礼遇之,没有半点歧视。
俘虏的蒙古兵也一律优待,愿留在中原的则分其田地助其安家,愿回蒙古草原的也为其发放路费。
明朝灭元时多数蒙古被俘士兵多数愿留在中原,最终被汉化。对新疆西藏的册封更是尽显胸怀。
朱元璋更是说:无论蒙古,色目人等,尽为中华子民,需平等待之。满清平定西域,屠杀了整个准葛尔蒙古,而明朝无论是徐达西进甘肃青海还是永乐皇帝扫北,都未出现过类似的民族杀戮。
因此整个明朝西北和西南一带,基本没有出现过大的民族反叛。至于今天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的经济成就,其实其中更存在有极大的水分。
最具讽刺意味的就是王聪起义发生在乾隆时代,参加者多为贫苦农民。
可见康乾盛世中贫富差距到了何等地步。白莲教士兵还曾奇袭皇宫,以至嘉庆皇帝叹息说
“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后来的太平天国起义更是席卷了整个南中国。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把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成功的形容为一个驼峰形状的发展过程,即从汉到北宋中期,形成了中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