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第3/3页)
了八个字:“此诗很好,赶快发表。”诗歌很快在很少登文艺作品的党中央的理论刊物《解放》周刊上破例发表了。柯仲平特意在诗前加了一个小序,序云:“这诗写后,曾得到一位同志的最崇高的鼓励。我除深致感谢外,以后必然是更加努力的。”这里所说“一位同志”,显然就是指的毛泽亨,这部长诗的发表,在当时的延安文艺界引起很大震动。【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有一次,毛泽东到“陕北公学”去作报告。柯仲平当时正在那里向来自各地的同学们搜集歌谣。毛泽东见了,问柯仲平在做,什么?柯仲平说在记录歌谣。毛泽东听了,微微点了点头,说:一个人记录多慢呀!你为什么不去找成(仿吾)校长,要他多弄些纸来,裁好了发给大家,让每个人自己写出来,岂不是更好么?柯仲平听了,真是兴奋极了。立即去找成校长,要来了纸,裁好以后发给听报告的人,请他们写下自己所记得的歇谣,这一次就收集了好几百首。柯仲平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毛泽东为什么这样重视民间歌谣呢?主要是因为民间歇谣,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真实地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在艺术上丰富、生动、刚健、清新。
1947年5月,柯仲平随西北野战军攻打陕北波罗镇时,为指战员写下鼓动诗一首《保卫毛主席》。诗云:“从河东,到河西,我们赶来保卫毛主席;我们知道我们的任务最光荣,路上没有一个掉队的!”“五月里,过黄河,过了黄河吃‘菠萝’(指波罗镇),吃‘菠萝’,口不渴,再吃好肉好馍馍。头一口,要吃香,头一仗,要打响;吃了这样吃那样,我们要接二连三的去打胜仗!”柯仲平说,部队“临出动进攻时,我们的首长把部队集合在一条河滩上,又进行一次战斗动员。我奉命在他们简短有力的讲话后,朗诵这首诗。在这个团朗诵毕,又被叫到另一个团去朗诵。这场极热烈的动员一过,马上就出动。”
民众剧团
1938年4月间,延安召开边区工人代表大会。开幕式晚会上,业余剧团演出了传统戏《升官图》、《二进宫》、《五典坡》。节目间隙,毛泽东向工会负责人齐华说:“你看老百姓来的这么多,老年人又穿着新衣服,女青年擦粉戴花的,男女老少把剧场拥挤得满满的,群众非常欢迎这种形式。群众喜欢的形式,我们应该槁,就是内容太旧了。如果加进抗日内容,那就成了革命的戏了。”齐华听后指着坐在后徘的柯仲平说:“文协的老柯在这里。”毛泽东转身对柯仲平说:“你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搞?”柯仲平回答说:“应该!应该!”毛泽东接着说:“要搞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的形式。”柯仲平连忙表态:“我们马上动手去办。”柯仲平说干就干,立即开始筹建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7月初,剧团成立。初时,剧团条件很困难,毛泽东得知情况,给了剧团300元钢洋。贺龙从晋西北回来,给了20元法币,还把从日军缴获的战利品,如钢盔、皮鞋、军刀、军大衣等托人从前线捎回,作为剧团的道具,周恩来、博古从重庆回来时,每人给剧团50元法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