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第2/3页)
935年被营救出狱,东渡日本留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柯仲平满怀爱国激情回国。先到武汉,在董必武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同时11月,柯仲平辗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他向毛泽东汇报了自己的经历和打算,毛泽东爽朗地说:“我看你今后不能光埋头写诗,要做点文艺的领导工作。”柯仲平曾先后担任边区文协副主任、战歌社社长、民众剧团团长、边区地方艺术学校校长等职,他努力致力于诗歌和戏剧的大众化工作,在创作和演出活动中,力求体现出民族的风格和特色,得到了毛泽东和中央领导的极大关注和支持,毛泽东多次观看他们的演出,并亲自和柯仲平谈话,交往十分密切。
街头诗运动
为了积极响应党的文艺大众化的号召,柯仲平以边区文协战歌社和西北战地服务团战地社的名义,与诗人田间、林山、邵子南等,于1938年8月7日发起了延安街头诗运动。8月15日,延安的《新中华报》转载了他们的《街头诗运动宣言》。宣言说,“在今天开展大众街头诗歌(包括墙头诗)的运动,不但利用诗歌作战斗的武器,同时能使诗歌走到真正大众化的道路上去。有名氏,无名氏的诗人们,不要让乡村的一堵墙,路旁的一片岩石,白白的空着,也不要让群众会上的空气呆板沉寂。写吧——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唱吧——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这一天,延安的街道不少地方都贴写着街头诗。他们还悬挂起几幅宽大的红布横额,上面除贴写街头诗外,还醒目地挂着一条写有“街头诗运动日”的横额。这项活动的准备时间虽然下太长,但几天内就收到了30多位作者的100多首诗。延安的《新中华报》分两次刊登了其中的9首创作。柯仲平著名街头诗《保护我们的利益》和《告同志》,就是在这个运动中发表的。在《告同志》后边作者注明:“此诗曾写在当时延安城内大礼堂对面的那堵石灰墙上。在干部隼会上,我朗诵过很多次。”《保护我们的利益》还被抗战文艺工作团带到敌后,在老百姓中多次朗诵。
1938年5月,柯仲平创作了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全诗描写马福川的农民自卫军配合正规部队,保卫家乡,自卫锄奸的斗争故事,反映了边区自卫军的战斗生活和翻身农民的精神新貌,是解放区诗坛上最早出现的描写农民斗争的长诗。夏季的一个傍晚,延安新华印刷厂举办一个晚会,柯仲平朗诵了这首诗歌,他用洪亮的云南口音,读得热情奔放,博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他读了一半,感到下面还很长,而毛泽东也在听,怕影响他的时间,便停下来问:“还要不要念?”可是毛泽东却显得兴致勃勃地说:“把它朗诵完吧!”于是诗人爽朗地笑了,又重新挥舞起手臂,大声地朗诵起来。毛泽东坚持听到下半夜,一直听完柯仲平的全部朗诵,他亲切地走到台边,和柯仲平握手,并给予了热情的鼓励,称赞他把工农作为作品的主人,称赞他对民歌体的运用和在诗歌大众化方面所作的努力、还把他的诗稿带回去看。几天以后,毛泽东退还了诗稿,个别地方还做了修改,并批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