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2章 (第2/3页)

3年12月出版的《毛泽东书信选集》里。从这两封信中反映出毛泽东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极大关注和对青年学者的关心培养。

      一、小人物的“挑战”

      1953年5月,《文艺报》第9期的“新书刊”专栏里,介绍了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1952年棠棣出版社出版),说这本书对《红楼梦》“作了细密的考证、校勘,扫除了过去‘红学’的一切梦呓,这是很大的功绩。其他有价值的考证和研究也还有不少。”1954年3月《新建设》杂志又发表了俞平伯的《红楼梦简论》一文,该文是他研究《红楼梦》成果的扼要总结。

      不久,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不久的李希凡、蓝翎两位青年合写了一篇批评俞平怕的文章,题为《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他们写信问《文艺报》可不可以批评俞平伯,《文艺报》没有答复。他们又写信给母校山东大学的老师,获得了支持,山东大学学报《文史哲》9月号发表了他们的文章。有人提出要《人民日报》转载,《人民日报》编辑以“党报不是自由辩论的场所”为理由,拒绝转载。后来指定由《文艺报》转载。编者在按语中表现了保留态度,说“作者是两个在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青年;他们试着从科学的观点对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简论》一文中的论点提出了批评,我们觉得这是值得引起大家注意的……作者的意见显然还有不够周密和不够全面的地方,但他们这样地去认识《红楼梦》,在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有大家来继续深入地研究,才能使我们的了解更深刻和周密。认识也更全面。”10月10日,《光明日报》副刊“文学遗产”专栏发表李希凡、蓝翎批评俞平伯的另一篇文章《评<红楼梦研究〉》时、也加了类似的按语,“目前,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点去研究古典文学,这一极其重要的工作尚没有很好地进行,而且也急待展开。本文在试图从这方面提出一些问题和意见,是可供我们参考的,同时我们更希望能因此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讨论。又与此文相关的一篇‘关于《<红楼梦〉简论》’的文章业己在第18期《文艺报》上转载,也可供大家研究。”这两个按语确实反映了当时古典文学研究界的思想状况,既没有认识到这两篇文章是向旧红学惜误观点认真的开火,也没有敏感到它在当时的特殊意义。

      《红楼梦》是毛泽东最爱读的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之一。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的一次谈话中说:“《红楼梦》我至少读过5遍。”毛泽东反复读《红楼梦》,不是仅看书中的故事、语言艺术,而更重要的是看阶级斗争,看政治斗争,看社会历史。毛泽东也非常关心《红楼梦》的学术研究和评论工作。李希凡、蓝翎批评俞平伯的文章,引起毛泽东的极大关注,毛泽东详细阅读了这两篇文章,称《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是“很成熟的文章”,在“李希凡、蓝翎”的名字下批注道:“青年团员,一个23岁,一个26岁。”对于文章的内容,毛泽东差不多从头到尾作了圈划,在许多处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