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第3/3页)
了双着重线,有的地方还用线牵出来连划三个圈。一些地方还写了批注文字:
1.在《评〈红楼梦研究〉》的第二节,谈到贾府衰败的时候,曾有过这样的论断:“贾府的衰败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贾氏家族兴衰的命运,而是整个封建官僚地主阶级,在逐渐形成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必然走向崩溃的征兆。”
毛泽东在这段文字旁边做了细密的圈点,并加了一句批语说:“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2.在文章的同一节里,谈到官僚地主阶级的经济破败时,讲了这样一段意思:“这样的豪华享受,单依靠向农民索取地租已不能维持,唯一的出路只有大量的借高利贷。因而它的经济基础必然要走向崩溃。”
毛泽东在这段话旁划了竖线,打了一个问号,并批道:“这一点讲得有缺点。”
3.在文章的第三节,讲到俞平伯先生对文艺批评的见解时。曾引用了他的原文:“原来批评文学的眼光是很容易有偏见的,所以甲是乙非了无标准,”即“麻油拌韭菜,各人心里爱”。
毛泽东在”甲是乙非了无标准”、“麻油拌韭菜,各人心里爱”两句旁分别划了竖线,并批道:“这就是胡适哲学的相对主义即实用主义。”
4.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讲道:“俞平伯先生这样评价《红楼梦》也许和胡适的目的不同,但其效果却是一致的。即都是否认《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否认《红楼梦》所反映的是典型的社会的人的悲剧,进而肯定《红楼梦》是个别家庭和个别的人的悲剧,把《红楼梦》歪曲成为一部自然主义的写生的作品。这就是新索隐派所企图达到的共同目标。《〈红楼梦〉研究》就是这种新索隐派的典型代表作品。”
毛泽东读此批道:“这里写得有缺点,不应该替俞平伯开脱。”
从这几点批示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在50年代是从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中关注古典文学研究问题的,毛泽东不仅在李、蓝的文章中发现了吻合自己红学观点的思路,更感觉到它在向旧的红学观点、旧的文化思想、旧的哲学方法挑战上的特殊份量,并有意识地发掘和强化这两篇文章在这方面的意义。
毛泽东特别感到气愤的是,有关报刊对新旧观念、对“小人物”和权威作家“抑此扬彼”的不同态度。毛泽东在阅读李、蓝文章时,特意针对《文艺报》、《光明日报》的两个按语写下了这样一些批注:“不过是小人物”,“不过是不成熟的试作”,“对两青年的缺点则决不饶过”、“很成熟的文章,妄加驳斥”,“不过是试作?不过是一些问题和意见?不过可供参考而已?”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毛泽东在10月16日写了那封著名的《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信中说:各同志:
驳俞平伯的两篇文章附上,请一阅。这是30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作者是两个青年团员。他们起初写信给《文艺报》,请问可不可以批评俞平伯,被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