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第3/3页)
《毛泽东诗词》正式出版了,臧克家拜读后,发现其中有13处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作了修改,包括标点、个别字、小注中的字句,还有整个句子的调换。在1957年1月毛泽东的那次谈话中,毛泽东对臧克家说:“你在《中国青年报》上评论我的‘咏雪’词的文章,我读过了。”臧克家趁机问:“词中‘原驰腊象’的‘腊’字怎么解释?”主席反问“你看应该怎样?”臧克家说:“如写作‘蜡’比较好讲,‘蜡象’正可以与上面的‘银蛇’映对。”毛泽东点头说:“好,你就替我改过来吧。”臧克家后来说:“我了解他的平等待人,真诚相见,所以敢于坦率地表示个人意见。”1957年1月12日,毛泽东给臧克家的信公开发表后,北京大学一位同学给他写信,指出信中“遗误青年”的“遗”字,应改为“贻”字。毛泽东欣然接受,认为这位同学的意见很对,并特别向《诗刊》编辑部打招呼,请他们公开订正,丝毫不因为意见是一位青年学生提出的而不予重视。【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毛泽东“胸中装着整个世界,始终没有忘记诗!”革命家和诗人在毛泽东身上是和谐地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
如今,人去物在。但他给我们留下的那几十首诗词已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千古绝唱,毛泽东关于继承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论述,指引着我国新诗发展的前进方向。
二四 只要群众喜欢就是好文章——毛泽东与周瘦鹃
周瘦鹃,原名周国贤,江苏省苏州人,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早年翻译过高尔基的作品,曾得到鲁迅的赞扬,抗日战争前夕,还与鲁迅、郭沫若等联名发表宣言,呼号抗日。他数十年担任上海中华书局、《申报》、《新闻报》编辑和撰稿人,创作过不满现实、抗日进步的作品,也写过风花雪月,闲情逸致的文章,在园林设计和盆景艺术方面颇有造诣。
解放后,年过半百的周痉鹃曾一度搁笔。原因是那些他十分熟悉的东西大多已不符合时代的精神,而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与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这样的题材,他又十分陌生。于是他把目光转向苏州自己摆满花卉盆景的寓所——“爱莲堂”,打算“退藏于密室,消磨岁月于千花百草之间,以老圃终身。”
党和政府并没有冷落这位老作家。
周恩来、朱德、陈毅、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都曾光临“爱莲堂”,关心他的生活,安排他的工作。
建国后,他曾任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代表、江苏省和苏州市博物馆名誉副馆长、苏州市园林管理处顾问等职。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鼓励下,周瘦鹃逐渐摆脱了萧瑟迟暮之情,先后写出了很多歌颂新社会的散文和有关花卉、盆景、景物、节令等的知识小品。读者和同行对这位以新的姿态重新活跃于文坛的老作家,十分欢迎。
1959年4月上旬,周瘦鹃赴京出席第三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4月28日,正值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