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26章 (第1/3页)
殊不知,在包拯的眼里,没有派系,只有公理,没有党争,只有实情。
六年后,官升知谏院的包拯,并没有以范仲淹改革的倒霉下场为前车之鉴,他向宋仁宗交了一篇著名的奏章《七事》——区别奸忠、不信朋党、信用贤能、治奸佞之人、用人不疑、访才用贤、起用贬逐之臣——赫然与“庆历新政”如出一辙。
群臣这下明白了:包拯,就是个实话实说的官场异类。因此,当包拯弹劾宋庠时,没人觉得惊诧了。宋庠文采风流,做宰相七年,一没贪赃枉法,二没苛政暴政,三没道德败坏,实在无错可挑。但是包拯说,无错,是因为你没干事,国之重臣,毫无建树,就是“尸位素餐”,当然应该弹劾。
四是勇于改革。
包拯所处的仁宗时代,已经不像宋初那样生气勃勃,冗官、冗兵和冗费成为当时的三大灾害,老百姓的负担沉重,各地出现了士兵暴动和农民起义。面对这样的形势,包拯从忧国忧民的立场出发,主张对时政进行整顿和改革。从主观上说,包拯的改革主张,目的是为了巩固宋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从客观效果上看,却有利于当时的下层人民,他也因此为天下百姓所爱戴。
前文所提到的不屈不挠地弹劾皇亲国戚张尧佐,以及随后的二弹郭承佑、七弹王逵等就是针对冗官灾害的举措。
1057年阳春三月,五十九岁的包拯担任开封府尹。他的第一个举措就是改革诉讼制度。北宋时期,平民告状必须通过“门牌司”层层上递案件,刁滑的小官吏就利用这个机会讹诈百姓。包拯到任后规定:裁撤门牌司,大开正门,告状的人可以进去直接见官,直接面陈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拦刁难。此事非同小可,无论从百姓申冤还是办案效率以及公正性上讲,这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良性改革。此举一出,顿时民心大悦:“开封有个包青天!”
包拯在开封任上只做了不到两年,就接到了仁宗又一项重任:出任三司使,打理国家财政。在这个位子上,包拯进行了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变“利率”为“和市”。当时,朝廷向百姓征用过度。包拯说,进贡物品也是商品,朝廷应该按照一定价格,在“和市”上向百姓购买;至于急需物资,跟富翁们要。此举为老百姓来说是极大的善举。此外,北宋时期,朝廷收税只要现金不要实物。百姓只得把粮食卖给官府“折变”为现金,官吏们趁机压低粮价,以至于到了灾荒之年就民不聊生。事出凑巧,包拯主管财政这两年,江淮、两浙灾荒不断。于是包拯一连上了四道奏章,请免江淮、两浙折变。
经济改革的成效让皇帝愈发信赖包拯,两年后(1061年),包拯又出任枢密副使(副宰相职),成为中枢重臣。当时包拯六十三岁,已是风烛残年之体,不久即病倒,宋仁宗亲自到他家里探视病情。这是君臣俩的最后一面。1062年5月,包拯病逝于开封,举国哀恸。
五是为官清廉,大公无私。
包拯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生活依然和当普通老百姓时差不多。他的铁面无私更是让他名声大振,即使在他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