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第2/3页)
团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末年画院待诏张择端的著名画作,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它用现实主义手法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荣景象。画作以细腻的笔法,将近千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车轿船只,浓缩在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的画卷中,人物、景物安排精妙,错落有致,繁而不杂,多而不乱,表现出了作者极高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社会信息。
这幅誉满中外的艺术珍品“一生”际遇坎坷,历经兵火,几遭劫难,被众多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和鉴赏,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妙语佳话和待揭之谜。
作者年代之争
因为史书中找不到相关的记载,所以张择端的身世千百年来一直是个难解之谜,现在常见的观点有三种:北宋人、南宋人、金人。
认为张择端为南宋人的人,主要是根据明晚期书画家董其昌在《容台集》中对《清明上河图》的推测:这张画是南宋人追摹北宋首都汴京景物所画的。清代孙承泽也在《庚子消夏记》中说:“《清明上河图》乃南宋人追忆故京繁盛也。”
认为张择端是金人的人,则是因为《清明上河图》最早的题跋出自金人之手,并且两宋画院均不见张择端著录。
然而,更多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对此有两个证据。
其一,这幅画的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卷上有他用瘦金体书写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和双龙小印(宋代皇帝的闲章,用于鉴赏或收藏艺术品时钤记),由此可证明此画作者是北宋人,画卷最初收藏在宋朝皇宫。后因汴京陷落,这幅名画随宫中其他名贵文物,统统被金人掠去。
其二,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上面有金代张著的题跋,他是最早为此画作跋的人。在题跋中,他转引的《向氏评论图画记》中称宋人张择端作有《清明上河图》及《西湖争标图》等作品,这样《清明上河图》的名称始定下来。题跋中还注明了张择端的身份为“翰林”,并且进一步指出,张择端游学于京师,善画“界画”,尤其喜欢画舟车市桥郭径。“界画”是中国绘画技法中很有特色的一个门类,因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得名。张著的题跋是关于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唯一的记载。他所提到的向氏究竟是何人,已经无法考证,《向氏评论图画记》一书也无处可考,但是,根据这段题跋来看,此画得自于宋朝,再参考画作上的景物更倾向于北宋京城开封等诸多细节,张择端应该是北宋人。
张择端的身世虽不见于史籍,但在民间却有流传。至今,开封民间还流传着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传说当年在北宋东京(开封市)的相国寺里,住着一些靠给寺院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画师就是来自山东诸城的张择端。
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和宰相蔡京都是绘画高手,听说相国寺里有这么一位绘画高手,便将他召进翰林图画院,赵佶亲自命题让张择端描画北宋东京的繁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