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第3/3页)
盛景。宋徽宗赵佶应张择端的请求,为他在东京汴梁的郊外找了一处安静的农舍。从此,张择端披星戴月潜心作画。当宋徽宗赵佶看到张择端绘制的长卷时大喜过望,将此画收入皇宫内府。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赵佶和儿子宋钦宗赵桓被金人俘虏到北方,藏于北宋内府的《清明上河图》及六千件艺术品也被金兵掠获。随后,宋徽宗赵佶的第十一个儿子宋高宗赵构在杭州称帝,史称南宋。
张择端为了让宋高宗赵构不忘国仇家恨,闭门谢客,呕心沥血,又绘制出一幅《清明上河图》长卷,献给宋高宗赵构。宋高宗赵构对画根本不感兴趣,将画退了回来。张择端一气之下,将新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付之一炬,幸好被家人及时抢出一半。在悲愤中,张择端不久就忧郁而死。
版本之争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仿本和临摹本。据统计,国内外现存的各种版本多达六十余种,仅1945年从溥仪手中截获的就有四本之多。哪个版本才是真迹?学术界曾经展开过一场争论。最终认定从金代的张著的题跋到明代李东阳的题跋都有的那幅是真本,版本之争才算告一段落。此幅画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妥善保存《清明上河图》这件国宝,所展出的是按照真迹精心临摹的。
季节之争
如果有人问,《清明上河图》描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多数人会答是春景;更进一步则会答是清明节前后的景色。
如果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这个看似一目了然的问题,却被考证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清明节之意;二,清明坊之意;三,清明盛世之意。
“春景说”
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这个观点,从金代以来,基本已成主流观点。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上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这无疑说明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近现代一些美术史家,如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张“清明节之意”之说。
“秋景清明坊说”
20世纪80年代初,有人开始对“春景说”提出质疑,认为《清明上河图》所描画的是秋景,“清明”是指“清明坊”。
此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开封教师孔宪易。1981年他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相关文章,列举了八项理由支持《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一,画卷右首有驮负十篓木炭的驴子,这是秋天才有的。据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孟元老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时代,《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汴京风土民俗的重要资料,所述史事当是可信的。所以这幅画描绘的一定不是春景。
二,画面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还有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这些事物都不可能出现在还有凉意的清明时节。
三,画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风状,有遮阳状。常识告诉人们,并不炎热的初春似用不着扇凉。
四,画面中多处出现草帽、竹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