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10章 (第1/3页)

桥头踞着两尊高大的石狮,她伸手摸摸狮子的身体,心想,这样的能工巧匠,绥德最多。

    山中的夜晚安静、空气清新。疲惫的身子经过一夜歇息,她感觉自己又恢复了体力。

    小河对面,原本是一座普通,甚至还很贫穷的小山村,村子的名字叫花园屯(又说花源头)。相传是古代替父从军的烈女花木兰的故乡。至今村东还有木兰墓,对面山就是著名的万花山。山上,翠柏丛中,生长着野生天然牡丹。相传也是花木兰所植,是她戍边归来路过洛阳带回的花种。花园屯村因此可是远近闻名。每逢春暖花开,万绿丛中,大约五万多株、数十个品种的野生牡丹盛开齐放,满山遍野,如火如荼,热烈馨香,实属全国罕见。据有关专家鉴定,此为中华牡丹最大的原生种群,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种群保护价值,故被国家列为三级保护野生植物。万花山野生牡丹群,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朔至唐代,明显比洛阳种植牡丹要早。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就讲:“牡丹出丹州、延州”。丹州即今延安宜川县,延州当然就是包括万花山在内的延安市周围了。《花谱》中讲,“延安红、丹州红,皆谓牡丹之杰然者。自丹延以西尤多,土人刈以为薪。”可见那时牡丹生长范围更大,多到当地老乡会时常砍斫茎杆当柴禾烧,还有的刨挖丹皮,作为药材,实乃天下奇观。

    万花山下花源头村,作为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这里如今建有规模宏伟的木兰陵园。园内出土古石碑一块,详细记载着花木兰从军戍边和退役后在此劳动生活直至终老安息的故事。今人所立石碑上,镌刻着《木兰词》全文。廖沫沙与舒同二人分别题写的“木兰词”和“木兰诗”,前者儒雅俊秀、后者遒劲圆润,为陵园增色不少。木兰墓前更立有舒同专门题写的墓碑:“花将军之墓”。碑前一座4米多高的木兰跨马征战的戎装石雕,造型雕工虽然差些,但同其他景观还是浑然呼应,寓意倒是不错。齐心老人一早起来,独自漫步在这充满文化底蕴的景观中,想着自己的姐姐,当年也是面对民族危亡之时,“万里赴戎机”,由北平到太行山区参加八路军,以后在党组织的培养下,成长为抗日根据地唯一一名女县长。在她的心目中,姐姐就是新时代的花木兰。正是在姐姐的感召下,她和母亲也一同到太行山区参加了革命工作。看来,花木兰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在妇女中的形象体现,这满山遍野的牡丹花,也正是这种精神的美好象征。

    眼下,齐心老人家站在木兰陵园门外高高的石基上,望着对面屏风画境似的青山朝霞,恍若犹在美丽梦中。这些年来,多少次梦见陕北,眼前都是如此美好的景象。眼下牡丹虽然花期已过,但仍能看见满山遍野的枝叶生长茂盛,生机盎然。掩映在牡丹丛中的崔府君庙和群芳谱景观清晰可辨。山顶那道长长的跑马梁,仿佛还能看得见花木兰当初习武骑射的矫健身影。山梁上五体连根的五龙柏、高高的从军亭、望仙亭,倒影在山脚碧水荡漾的万花湖中,宛若仙境……

    1939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