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2/3页)
年5月和1940年5月,毛泽东曾两次同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林柏渠、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慕名前来万花山观赏牡丹。至今,山上还留有“毛主席赏花台”,供游人参观。齐心老人喜好书法。景区内如今还有数道石刻长壁,壁上镌刻着历代名人在万花山赏花时的即景诗和题词,其中江泽民1989年9月11日在万花山视察时题写的“万花山”格外引人注目,马文瑞应邀题写的“万花山庄”和“花园屯”分别镌刻镶嵌在宾馆主楼和村子大窑正中。齐老仔细地欣赏着这些题词和村子碑林的众多石刻历代书法作品,甚是潜心仔细,感到赏心悦目。
■延安民俗文化村
听说当地的同志近期建成了一个很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延安民俗文化村,齐老好奇地走进村头一户人家。昨晚在饭桌上,已经听到了介绍:通过窑居、民间服饰、特色小吃、窑内的陈设和传统的农具以及民间文艺和种种乡村习俗,向中外游客集中展现陕北民俗文化。她感到新鲜,觉得是一件很有创新意义的事情。文化村的标志,是坐落在村口的一线三孔巨大的石窑。陕北是窑洞的世界,可她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高大的石窑。窑洞前面墙壁上镶嵌雕刻着陕北动人的剪纸图案和两幅楹联。中窑两侧是著名美术家古元题写的楹联:“多彩的乡情,古老的艺术”。窑里陈列着来自全市14个县区的民俗艺术品。有剪纸、绘画、泥塑、面花、布堆画、豆粘画、熏画、根雕、陶艺和书法作品等,还有陕北传统的农具和生活用品,而这一切,对于在陕甘宁高原生活过9年的齐心老人该是多么的亲切啊!有两幅巨大的版画,雕刻在窑洞侧面墙上,其中有一幅,刻画的是一个头上挽着羊肚子手巾的陕北老农民坐在炕头,手捧一只大碗吃饭。大碗遮住了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但他捧着饭碗的老树根一样的手倒更加富有表现力。齐心老人被这幅画深深地打动了。她太熟悉这样的生活了。老人忘情地伫立在画前,久久地注视着。随后,她信步朝大窑后面的小院儿走去。初升的太阳照耀着整洁的农家小院,土黄色的门窗和五彩的窗花在阳光里显得格外的温暖动人。这户农民开了一个饭馆,卖荞面合饹、油糕、油饼。远远地,就能闻得见那亲切而诱人的香味儿。这时,当地的同志和孩子们也都来到她的身边,大家一同访问了这户农民,一起听女主人欣喜地介绍文化村开业以来,如何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以及她家的生活和收入的巨大变化……
“大姐,你们尝一尝我们的红豆南瓜饭,还有干菜、洋芋丝丝菜,可好吃哩。”
热情麻利的女主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就把齐老让到炕头上坐定了。紧接着又把摆好饭菜的炕桌也端了上来。齐老原打算只是看看,她知道宾馆餐厅已经预备了早餐。可眼下盘腿坐到老乡的炕上,她老人家一下子找到了当年下乡工作的感觉。眼瞅着面前香喷喷的红豆南瓜饭,老人家突然变得像小孩子一样的馋嘴了。她又想起了当年在陇东和绥德郝家桥,还有延安桥儿沟下乡时在老乡家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