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4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4章 (第2/3页)

不仅以身作则,模范地带头同党外人士交朋友,还模范地执行中央精神,首先在绥德、陇东、富县三个地方试行干部配备的“三三制”。即地方政府中,党内、党外左派人士和统战对象各占三分之一。共选出乡县两级参议员三万多人,在此基础上普遍改选了县乡两级政府,同时选举出席边区参议会代表242人。在此试点的基础上,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在新建成的礼堂召开第二届参议会。“三三制”得到了普遍实行。曾经提出“精兵简政”建议,受到毛主席表扬并采纳的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就是本届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的,习仲勋在参议会制度和民主政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民主人士真心敬重的中共代表人物。

    眼下齐心老人站在这历经一个甲子年,仍未退役的边区大礼堂中,面对着主席台,回忆起习仲勋1946年3月8日在这里的一次讲话,她动情地说:

    “那是陕甘宁边区妇联召开的纪念大会。讲到工作方法,仲勋同志形象地说:‘我们有的同志只喜欢大叫大喊,不怎么高兴细针细线。我说你们女同志不应有这样一种脾气呀。号召是要的,但那不过是事情的开头,接下来就是要具体组织,或者叫具体落实。’讲到群众观点,他说‘我们决不能只想步子迈得大,你步子大,跑得太快,群众就跟不上。也不要追求形式一致,都一般高,都一样齐;你硬要,就只有来个强迫命令。这是作风问题,又是思想问题、群众观点问题。我们天天喊群众观点,就要深入到群众中去,真正把群众看作自己的亲人,一点一滴脚踏实际地替群众做些事情。’,一心一意为群众做事情,这是习仲勋的一贯思想,他自己一生奉行,也是反复强调的。因此,当西北局机关创办的报纸,就起名为《群众日报》。“齐老的现场回忆,格外生动亲切,令人感动。

    就是这样一处重要的革命旧址,1947年3月同样遭到国民党军胡宗南部的破坏,门额上由谢觉哉同志题写的“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大礼堂”的青石横匾也被砸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礼堂先后进行过几次翻修,但仍然完整地保留了当年原貌。1956年5月,谢老回到延安,应邀重新题写的“延安大礼堂”五个大字,如今镌刻于正门上方。近年来,随着旧址开放,又在礼堂前厅举办了“陕甘宁边区推行民主政治图片展”。齐心老人仔细地看着,发现一张照片下面的说明文字,错把林伯渠林老介绍成了博古,她说:“这不是博古,这是林老。林老当时上了年纪,是鹤发童颜,博古当时还年轻,虽然都戴着眼镜。”

    工作人员立刻把她的意见记了下来。可见老人家看得有多仔细。

    ■边区政府办公厅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同国民党斗争的结果。它标志着边区由工农民主制转变为抗日民主制。陕甘宁边区所辖关中、延属、绥德、陇东、三边等五个地区,习仲勋同志曾在关中、绥德两地和边区担任党政军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