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21章 (第1/3页)
“连一口水也没喝,连顿饭也没吃,就要走呀?”
一声声的再见,一声声的保重,泪水模糊了老人们的眼睛。直到汽车开出很远了,齐心老人还伏在车窗上,望着那满崖畔的人群,仿佛有一根扯不断的线,连接着她和他们的心,连接着北京与老区的情。
齐老最喜爱的,是革命题材的民歌,还有反映现实内容的节目。她希望这样的内容多些,再多些,主张既有陕北情调,又能反映现实生活。她说习老最爱听的,是那首反映自由恋爱的《三十里铺》。那是当时现实的生活,又具有民间风格,因此经久不衰。在由义合返回绥德的路上,她还特意下车,看了三十里铺村。歌中所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小村庄。如今,“拆了戏台修公路”,路边留下的那棵老槐树还在,就像生活本身一样的根深叶茂。她认为,只有反映了人民群众真实生活的艺术,才具有生命力。人民群众也才会喜闻乐见。
■难忘郝家桥
当天下午,齐心老人访问绥德张家砭乡郝家桥村。这是当年大生产运动中,地委书记习仲勋亲自发现和培养的一个典型。齐心老人曾在这里工作过较长时间。
汽车离开城区公路,驶过一座石桥,拐进大理河西的山沟,原先的羊肠小道成了可以行车的公路。这条路她太熟悉了。路边原先的石坡,如今都盖满了民房,也拉了电。惟有路下的河沟,依然是岩石裸露的原貌。当地人所敬仰的习书记当年就是沿着这条路徒步走进郝家桥村的。记不清有多少回了,齐心一个人背着挂包走在这条山道上。今天她又回到了这条路上,情不自禁地回忆着珍贵的往事。
“1943年6月,习仲勋刚到绥德不久,就带工作组到郝家桥村搞大生产运动的调查,亲自发现和培养了劳动模范刘玉厚和他领导的郝家桥村。刘玉厚同志以后成为全陕甘宁边区著名的劳动模范。当时秧歌队曾唱过‘我今天见到了劳动英雄刘玉厚’,可见影响之大。”
在绥德发现和培养刘玉厚这个典型,也是习仲勋深入实际,从实际出发制定工作方针的务实作风的一次体现。习仲勋主政绥德时,正是边区大生产运动高潮时期,也是当地经济发展较慢问题暴露之时。他在下去调查中发现,绥德的情况同延安和陇东不同,这里人口稠密,土地相对较少,要按照延安、陇东的办法大面积开荒发展生产,不现实,只能经过精耕细作,增加粮食产量,于是也才有了刘玉厚这个老实巴交的种田能手的典型。春耕前夕,习仲勋一行人来到绥德县郝家桥村,看到了别处不一样的情况:村庄整齐干净,村民和睦积极备耕。一了解,是村长刘玉厚起了好带头作用。在他带领下,村民们在有限的土地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并通过精耕细作,改善土地条件、选择优良品种提高单产等办法,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提高。习仲勋很受启发,看出了这个典型对全区的示范意义,于是他亲自帮助不识字的刘玉厚总结郝家桥的经验,并召集地委会议,研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