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第2/3页)
决定在全区推广。还派齐心到郝家桥乡政府当文书,具体蹲点指导。并派分区群众报的记者下去采访报道。通过“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的活动,很快就在绥德掀起大生产的高潮。
郝家桥到了!这就是我当过乡政府文书的郝家桥?齐心老人心想。现在到了前桥,那座碎石老桥已经不见,被一座土坝代替,原先的深涧,淤积成一片坝地。郝家桥行政村已经看得真切,四个自然村,过了桥即是侯家坪,对面是刘家渠,后面是庙沟。
“当时提倡知识分子下基层任职,是为了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1944年秋,我被派到绥德沙滩坪区第一乡政府当文书。乡政府所在地郝家桥是一个贫农村,全村只有一户地主、一户富农,大多是佃户,租种城里地主的土地。因此搞减租减息任务较大。经过减租减息,一半土地回到了农民手中,以后进行土改,土地全部回到农民手中。”
汽车还没过侯家坪村口那座桥,全村的男女老少已经自发地迎候在桥头上。站在最前面的三个人经人介绍齐心认出了,一个是劳模刘玉厚的小儿子,一个是当年的房东、纺织英雄刘应贞的女儿燕燕,还有一个是邻居郝进礼的儿子名字叫蝉,他们当时都还是娃娃,如今都已经年过花甲。车子还没停稳,人们就迎了上来。齐心刚走下车,同燕燕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可把你老人家盼回来啦!”
“我做梦都梦见郝家桥,今天终于到家啦。”
“习老身体可好吧,我们郝家桥的人都想见他老人家。”
“好着呢,习老派我回来看望大家,他让我代他向大家问好。”
她们手挽着手,被人群簇拥着,一边说着话,一边往村里走。路两旁、垴畔上、崖畔上,到处都是人。人们的目光一起投向北京来的这位老太太。知道她的老年人,向年轻娃娃们介绍她,讲述着习仲勋和齐心与他们郝家桥的故事。
齐心问起了当年熟悉的一些老乡的名字。刘家渠的刘纯厚、刘永宽,侯家坪的侯景华、郝杏儿,庙沟的郝思锐、王正芳、郝思盛、郝思廉等。除刘纯厚杳无音讯,郝思盛在新疆外,其他人都已不在人世了,听得她无限感慨。
在郝家桥村头,窑墙上悬挂着一块巨匾,上面刻着:“农村楷模”四个大字,木匾的落款有当时的绥德地委书记习仲勋、绥德专员袁任远和地委副书记白治民、副专员杨和亭。这是郝家桥村的光荣,也是全乡全县的光荣。
仅从这一块匾,可以折射出习仲勋当时的工作作风是多么的民主。现在的地方“一把手”,不少人是所谓“强势人物”,当然也不缺民主意识强的。强势人物的特点,就是事事都要自己说了算,他和班子其它成员的关系,不是平等的同志,而是众星捧月。他习惯于自己一个人说了算,一手遮天,一言九鼎,一锤定音,而不喜欢让大家讨论,七嘴八舌,七手八脚。结果成了一言堂、一支笔、一个声音、一喊到底。显然习仲勋这个地委书记不是这样,他连提一块匾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