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第3/3页)
界的雄心壮志:
红石峡急流直下,
镇北台狂风高旋。
看长城内外破碎,
重收拾有待吾辈。
刘志丹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几首诗歌,可见他的文才与思想境界和文学功底。如同少年毛泽东一样,充满了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齐老对志丹烈士的诗,十分的喜欢。
■书法胜境
红石峡作为名城榆林第一胜景,被誉为“塞上碑林”。红色的沙岩,峭拔如削,清流湍激,穿峡而出,岸榆依依,红柳绵绵,直奔城西。峡内亭台楼榭,勾连相望,两壁对峙,凿石成窟,石殿佛洞,鳞次栉比。文人雅士,明清官吏,挥洒题记,多有墨迹,真草隶篆,笔法各异,一百六十多幅摩崖篆刻,集革命精神,爱国豪情,宗教文化与书法艺术为一体,形成了红石峡的深厚丰富文化底蕴。加之红崖黄沙,绿树湍流,蓝天鸿雁,雄关长城,构成了红石峡的全部与红石峡相同的塞外胜景之魅力风采。
红石峡作为一个宗教文化圣地和书法艺术的碑廊十分耐人寻味。榆溪河水由大漠之中蜿蜒而出,年久月深,在红沙石梁上切割开一道峡谷。两边的崖岩,像刀切一样的整齐,有山有水,旱柳葱绿,自然地貌成为一绝。说不清从哪朝哪代开始,红石峡被辟为宗教石窟。从刻石风格看,应是北魏遗迹。但历代军政官员和文人骚客纷纷将墨迹遗留于摩崖之上更增添文化气息。
齐老对书法艺术和文物古迹同样充满了兴趣,但她爬上攀下的,主要还是想看看当年陕北特委开会的石窟。她同时想到了,这个时候,共青团员习仲勋,正因为在三原第三师范读书参加组织学潮被捕。先是关押于三原县看守所,1928年5月已被转送西安国民党军法处关押。这是习仲勋走上革命道路的前奏。在狱中,年仅15岁的习仲勋没有害怕,也没有屈服。被捕的9名同学一道坚持狱中机智地否认敌人的审问,还进行绝食。也正是在这场同敌人面对面的斗争中,锤炼和考验了他的革命意志。他在白色恐怖下,在敌人的牢房里,坚定由共青团转入了中国共产党。齐老此刻望着刘志丹他们开会的油画,深情地说:“ 1928年,习老在狱中转党,年仅15岁。”
沿着崎岖石径而下,一路观赏着历代的石刻书法。“功在明山”,光绪建元春左宗棠题。可见热衷于植树造林的左公也曾经到过此地,只不过峪底那些柳树,是否可称为“左公柳”就不得而知。还有“河山千古”、“云横”、“毕夷天机”等,上百幅石刻,真草隶篆,展尽风流。奇特的是,石刻书法中还有满文和蒙文。齐老很喜欢阅读刻文,每一幅书法,都要站下来欣赏一阵。从石刻的内容来看,榆林在古代就已经是一个名人荟萃之地。显而易见的是,石刻的内容,无论是明清时期,还是民国初年、抗战时期,其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抵御外来侵略,保卫祖国山河,维护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情怀。齐心老人心想,这也正是我们党当年主张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牢不可破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