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3章 (第1/3页)
查理,这个小伙子,大概会是很多人心目中标准的"哥哥"形象吧。勇敢,有责任心,大胆,还够淘气。他保护弟弟不受欺辱,保护爱情不受玷污,保护动物不受抛弃,最终,在残酷的战场上,也想保护所有人的生命!多么任性,多么率真,多么无辜,又多么和战争这种人类的疯狂不相称!在他的结局面前,所有人的震惊,终将归属于对战争的谴责。
第9节:童年,代言生命的整体(2)
小托,这个故事的叙述者,也很了不起。因为和所有人相比,他的成长是最细致的,也最明显。友情、爱情和亲情,乃至对世界善恶的理解,这份细致的过程被写得诚实而真挚,包括每一次闪躲和逃避,包括每一种怯弱和流泪,乃至酸酸的失恋。他不是弱者,而是那种本该温柔地和世界和平相处的人,可惜……世界有时并不善待温柔这种品质。
但作家可以。作家可以代替无情的世界善待这些人。还可以隔半个世纪去缅怀这些人。用童年代言生命整体。让文字成为微妙的通道,允许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很多兄弟姐妹、但同样珍视童年的读者为之共鸣。
第10节:歌声在风中飞扬(1)
自由撰稿人赵宇:歌声在风中飞扬
用成人的眼光翻看这本儿童小说,在由回忆编织的时空中穿梭,快速而平静,没承想感伤却在最后几页涌动起来,经历了种种考验,一股更为澎湃的情怀终于超越兄弟之情和爱情,在小托和我心中生发开来。
但本书后半部分通过战争的描绘试图告诉我们的是,战争留给人的绝不仅仅是悲壮和澎湃,还有巨大的难以弥合的心理创伤。而由此带来的对战争的批判和对人性的追问,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众多作家持续书写、努力反省与检讨的重要动因。
之所以把小说放在一战背景下,或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作为昨日世界与今日世界的分水岭,一战前的欧洲,正如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描绘的那样,已经历了四十年的和平,近百年没发生大规模战争,"整个世界处处呈现出一派无忧无虑的美好景象"。那个时代的人们普遍乐观自信,充满活力,认为世界已经完成生长,剩下的只是修修补补。人们根本不清楚那股将把自己卷入其间的浪潮有多强大和可怕,这种心态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卡夫卡1914年4月2日的日记:"上午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游泳。"在此,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与一次纯粹的个体事件相提并论。而一战以后的人们则是在各种灾难和危机中成长起来,战争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几乎每天都会爆发。惟其如此,突如其来的一战对毫无准备的人们所产生的震动和摧毁应是空前的,本雅明准确地概括过这一点,"曾坐着马车去上学的那一代人面对着自由天空下的风景:除了天上的云彩,一切都变了,在这一风景的中央,在毁灭和爆炸的洪流力场中,是微不足道的衰弱人体。"尽管茨威格热情地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