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第3/3页)
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因此,到了2011年秋季,当我身处那段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时期,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一名教授还是去做完全不同的工作时,正是规则一中的思想使我从不必要的烦躁中解脱出来,不再纠结哪一条发展道路才是我真正的“天职”所在。我坚信,只要正确对待,不管选择哪条道路,我都会拥有一份我所热爱的事业。然而,我没那么确信的是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正是为了寻找后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才得出了规则二到规则四中所阐述的观点。
我对规则二的运用:刻意练习
规则一的观点是:“追随自己的激情”是个糟糕的建议。它促使我去探求哪些方面对打造自己热爱的工作才是真正重要的。规则二阐述了我在进行探求时获得的第一个观点,即:成就大事的那些特质稀缺而宝贵;想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拥有这些特质,你需要提供同样稀缺而宝贵的技能作为交换。换句话说,假如你没有像史蒂夫·马丁说的那样努力让自己“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最后就不大可能热爱自己的工作,不管你是不是相信它就是你的真正“天职”。
我引入了“职场资本”这一术语来描述这些稀缺而宝贵的技能,还注意到,如何获取这种资本是个棘手的问题。从定义来看,它如果是稀缺而宝贵的,那么就不容易获得。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投入绩效研究领域,并且了解了“刻意练习”的概念。刻意练习是一种通过坚定不移地将自身能力拓展到舒适范围之外从而磨炼技能的方法。我发现,乐手、运动员、国际象棋手以及很多其他职业人士都懂得进行刻意练习,但知识工作者却对此所知甚少。大多数知识工作者像逃瘟疫似的逃避刻意练习所带来的不适感。有种情况突出反映了这一点,那就是坐办公室的人一般都会有强迫症似的查收邮件的习惯。如果说这种行为不是为了逃避更费脑力的工作,那么它又是为了什么呢?
有了这些想法,我开始愈发担心起自己目前在学术事业上的状况。我怕自己获取职场资本的速度会逐渐下降。想要理解我的这种担心,你应当了解的一点是:在整个研究生(通常接着会有几年的博士后研究)阶段,能力的增长是不均衡的。在早期阶段,你被迫不断地经受脑力上的挑战所带来的不适感。你会发现,一道研究生水平的数学难题纯粹就是一种刻意练习(我在这方面的经历实在太多了)。你根本不知道如何去解手上的问题,但你必须得把它解开,否则成绩就很难看。于是,你一头扎了进去,尽可能试着去解,并且一次次地失败,就好像条条大路通向的都是死胡同。由于害怕作业得零分,你用尽所有脑细胞想要解开那道题,因而产生了精神上的紧张感。根据有关刻意练习的研究成果,这种紧张感是获取进步所必需的。正因如此,研究生们在其学习阶段早期会在能力上得到很大的提升。[17]
但是,在一个研究型项目里(比如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所提供的项目),你的课程作业会在前两年里结束。之后,你的研究工作应该脱离导师的工作轨迹,转而根据自己制定的方向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