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2/3页)
一语地背了许久。
乾隆皇帝一见,和珅这样的文武双全的人才在朝中所有的大臣中间,尤其是在所有的满人大臣中间,简直太不可多得了。
您想想,当时的满洲人入关已经一百多年了,真实地说,他们已经不再是马上民族了,但是,他们又不喜欢学习汉民族的东西,像和珅这样如此精通汉人文化的满洲人简直太少了,太不可多得了。而当时的汉人呢,他们在文学修养上似乎略胜满洲人一筹,但是,在武功征战上还是要差一些。
在同等条件下,满洲人建立的大清朝的乾隆皇帝能不重用和珅这样文武双全、工作能力极高、聪明且胆识过人的满洲人吗?
于是乾隆皇帝立即升和珅为御前侍卫,类似当今的贴身保镖。
第二种说法源自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记载:
有一次,乾隆皇帝准备出外巡视,叫侍从官员准备仪仗。官员一下子找不到仪仗用的伞盖,急得不知道怎么才好。乾隆皇帝非常生气,眉头一皱,龙颜大怒,说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官员们听到皇帝责问,吓得张口结舌。这时和珅说了:“是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和珅的大意是说,是守卫的责任。后面的故事,与前面第一种说法相同。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林汉达先生在他所著的《上下五千年》中认同这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源自《归云室见闻杂记》中记载:
和珅一生的转折点是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这一年乾隆皇帝巡幸山东,和珅扈从。乾隆皇帝喜欢乘坐一种骡子驾驭的小车,“行十里,一更换,其快如飞”。有一天,碰巧和珅跟这种小车随从侍卫,于是有了君臣二人的下面一段对话:
上问:是何出身?
对曰:文员。
问:汝下场乎?
对曰:庚寅曾赴举。
问:何题?
对曰:《孟公绰》一节。
上曰:能背汝文乎?
和珅随行随背,矫捷异常。
上曰:汝文亦可中得也。
其知遇之恩实由于此。
这段话的意思很简单。说的是乾隆皇帝问和珅是什么出身,和珅回答说是学生。乾隆皇帝又问和珅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和珅又回答说曾经参加庚寅年(1768年)的科举考试。乾隆皇帝又问和珅当年考试的题目是什么,和珅回答说是《论语》中的《孟公绰》一节。乾隆皇帝又问和珅,能否背诵下来当年他在考试的时候所写的文章,和珅于是随行随背,矫捷异常。乾隆皇帝就对和珅说,你的文章也是可以考中举人的。和珅的机遇实际上由此开始。
孟公绰是春秋时期一个以清廉而著称于世的人,是孔子心目中的完人形象。但是,孔子认为他这样的人只适合做一些大国的世家大族,如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而不适合做一些小国如滕、薛这样的很小的国家的栋梁之臣。所以,才有了《论语.宪问》中的这样一段话: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是才力有余的,但不能做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