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第2/3页)
,我在这里将数据简化一下。如果一本书已经出版发行了40年,我预计它可以再发行40年。但是,主要区别在于,如果它又存活了10年,那么预计它会再发行50年。简单地说,作为一项规律,它告诉你为什么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的事物不会像人类那样“老化”,而是会越来越“年轻”。每过一年,只要该事物没有灭绝,它的预期剩余寿命就会翻番。这也是强韧性的一个指标。一个物体的强韧性与它的当前寿命成正比!
物理学家理查德·哥特应用了似乎完全不同的推理来说明:我们以任何随机选择的方式观察到的事物可能既不处于其生命的开始,也不处于其生命的结束,而最有可能处于生命的中间。有人批评他的论点相当不完整,但他在检验其论点时也检验了我刚才提到的问题,即一个事物的未来预期寿命与它过去的寿命成正比。哥特在某一天(1993年5月17日)列了一张百老汇的演出表,并预测,上演档期最长的那出戏剧将经久不衰,反之亦然。他的预测被证明有95%的准确度。孩提时期,他就参观过大金字塔(5 700年的历史)和柏林墙(12年的历史),并正确地猜到,前者会比后者留存的时间更长。
事物预期寿命的相对比例无须明确检验,这是“赢家通吃”效应在寿命方面的直接显现。
当我提出这个想法时,通常会犯两个错误——人们很难掌握概率的概念,尤其是当他们上网时间过多时(他们并非沉迷于互联网,而是我们天生就不容易理解概率)。第一个错误常见于我们目前认为是低效和垂死技术之类的反例,例如固定信号塔、印刷报纸和装着纸质报税收据的柜子。很多新事物狂热症患者会被我的这些论点激怒。但我的论点不是针对所有技术,而是针对技术的寿命,这只是从概率导出的平均数而已。如果我知道一个40岁的人患上了致命的胰腺癌,我将不再使用无条件的保险表来估计他的寿命,认为他还能像同龄的健康人那样再存活44年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样的,某些人(技术专家)认为我的观点是在暗示,目前还不到20年历史的万维网将只剩下20年的寿命——但我的观点实质上是针对平均而非所有情况。但总体来说,一项技术的历史越长,不但它的预期存活时间更长,而且对这一论点的肯定性也将更强。
请记住以下原则:我不是说所有的技术都不会老化过时,只是说,那些容易过时的技术,实际上已经被宣判了死刑。
第二个错误是相信采用了“年轻”的技术,你行动起来就可以像“年轻人”一样。这揭示了一种逻辑错误和心理偏见。它歪曲了一代代人不断贡献所累积的力量,使人产生一种幻觉,即新一代的贡献要远胜老一代——而事实上,从统计数据来说,“年轻”的技术几乎毫无作为。许多人都犯了这个错误,但最严重的当属最近我看到的一个愤怒的“未来派”咨询师,他指责那些还在采用“老古董”技术的人(他其实比我的年纪还大,像大多数我知道的技术迷一样,看起来病怏怏的,典型的梨型身材,下巴和脖子之间看不到明显过渡)。我不明白为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