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第3/3页)
么一个人喜欢历史悠久的东西,就会表现得像“老古董”。这么说的话,我的行为举止在喜欢古典文化(“更老的”)的时候就要比在喜欢“更年轻”的中世纪题材的时候更像“老古董”。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就好像说人吃牛肉就会变成牛一样。它实际上是一个比吃什么变什么的推论更糟糕的谬论:技术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息,而不是一个实体,它不会像人类一样发生肌体的老化。比如轮子是不可能经历退化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不会变成“老古董”的。
给特定人群的行为贴上“年轻”或“年老”的标签,是一种更危险的做法。如果大家不看网络上那种高调宣传的、精心包装的18分钟的宣传片,而是关注生活中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青年人(他们手中也许掌握着通向未来的钥匙),你们就会换种思考方式。许多进步都来自于年轻人,因为他们有相对不受系统束缚的自由与采取行动的勇气,而年长者则多囿于生活而失去了这些品质。但是,年轻人提出的想法大多都是脆弱的,不是因为他们年轻,而是因为大多数未经历练的想法往往是脆弱的。当然,很多人之所以吹嘘“未来主义”理念是因为宣传过去的理念赚不了那么多钱,新技术当然比较容易振奋情绪。
我收到一封来自苏黎世的保罗·杜兰的有趣的信,他想知道,如果我们不知道21世纪需要哪些技能的话,我们又如何能教给孩子21世纪的生存技能呢——实际上,他想到了被卡尔·波普称为历史主义错误这一重大问题的优雅的应用。我的回答是,让孩子们多读经典著作。未来包含在过去之中。其实有一个阿拉伯谚语就是这么说的:没有过去的人就没有未来。
一些心理偏差
接下来,我要提出一个受随机性愚弄效应的应用。信息有一个讨厌的特性:它会将失败隐藏起来。很多人在听到有人炒股致富,在街对面买了一套豪宅的成功故事后,都会被吸引进入金融市场——但实际上,有关失败的信息都被掩藏起来了,我们没有听到它们,所以受资者投到误导而高估了成功概率。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小说的写作:我们没有看到过绝版的精彩小说,我们只是认为,销量高的小说写得都好(不管你怎么理解),那么写得好的小说也一定销量高。实际上,我们混淆了必要条件和因果关系:因为所有幸存的技术都有一些明显的好处,这促使我们相信,所有能带来明显好处的技术都将留存下来。我会把那些深奥难懂、有助于生存的特性留到后面的章节中进行讨论。但在这里,请关注导致人们相信某些技术的“威力”及其主宰世界能力的心理偏见。
另一种导致我们过分宣扬某种技术的心理偏见,来自我们只关注动态而非静态的事实。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这种偏见在有关财富问题上的反映,这是由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发现的。(他们发现,人类的大脑喜欢最轻松的方式,并因此陷入一些误区。他们开创了一种对人们的偏见进行分类和绘图的模式,以反映出人们对随机结果的认知和在不确定情况下做决策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