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3/3页)
和“必读书”;而实事求是地介绍中国的书,尽管确有价值,却仅仅因为“向着中国”被打入冷宮。这样的“自由”,封堵了美国公众认识一个不同于那里的主流媒介向他们描述的中国的渠道,实际上使他们闭目塞听。
◆播种仇恨的美国媒介
从1993年9月1日起,中国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做了改革,取消了英语翻译,问答完全用中文进行。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却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一些驻京记者的不满。有的说这表明中国的开放政策“有所改变”;有的说这是中国新近涌现的“反美情绪”的一个体现;美国《新闻周刊》甚至以漫画嘲讽这一举措。
我不知道这些记者有没有在他们本国的政府机构采访过。我访问过的欧美国家,新闻发布会一律用本国语言问答,决没有任何外语翻译。有的北欧国家至多提供一些译成英文的文件。但是外国记者若想提问,对不起,你只能讲驻在国的官方语言。至于美国,新闻发布会不仅没有外语翻译,而且在白宫和国务院之类的部门,只有本囯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才有座椅,并且谁坐在哪里都是固定的。外国记者要经过严格的报批手续,才能进来旁昕,还只能“打站票”,连提问的资格都没有。1988年,我和其他几个亚洲国家的记者作为美国东西方中心的“杰斐逊学者”访问白宫时,曾就外国记者不能平等地参加白宫新闻发布会的问题,向接待我们的白宮新闻办公室官员表示过不满。那位官员却不在乎地说,外国记者有外国记者中心嘛,他们可以在那里通过闭路电视看到白宫新闻发布会的实况。
按照对中国外交部的改革感到不满的那些西方记者的逻辑,白宫新闻发布会如此安排,是否表明了美国政府的“闭关自守”呢?是否表现出美国的“反华情绪”或反对其他国家的情绪呢?为什么西方记者对此不置一词呢?最起码,中国还没有将外国记者排除在新闻发布会之外,用“外国记者中心”来打发他们。如果中国完全按照美国的方式行事,不知那些西方记者又会作何感想?英文本不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更何况中文还是联合国的五种工作语言之一。中国的外交部在中国首都使用中文来开新闻发布会,既顺理成章,也符合国际惯例。可是,在这种问题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那些记者就不做横向比较了,非把这么一件自自然然的事说成是“反美”。
这仅仅是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就是这件小事,也可以反映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介对中国抱有多么大的偏见。他们很少能做到“换位思维”,即从他们的报道对象,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处的实际情况,来认识和理解别人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他们一味从自己的价直观念出发,几乎对中国的一切都抱有怀疑或敌意。
这种怀疑和敌意,有时简直不可理喻。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亊,可以说就很典型。那是1982年10月,全国记协邀请中外记者参观采访清华大学,了解当时中国高等学校如何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