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第3/3页)
基、洛克菲勒、梅隆……加上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五角大楼、国务院和国会的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基金和赞助,区域研究机构在冷战期间真是财大气粗,颐指气使。
美国各大学的现代中囯研究机构,步哈佛俄国研究中心的后尘,也一个一个地建立起来了。
由于许多中国研究机构成立于朝鲜战争战火初燃之际,冷战色彩又加上了不折不扣的热战气氛。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火急火燎,到处要人:懂汉语的人才、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人才、与中共打过交道的人才、清楚中国军事设置的人才……但这些人才奇缺。大学里的汉学家们,多半是些钻在故纸堆和远古时代典籍里的老学究,他们对古汉语颇为精通,念起文言文的古书来,揺头晃脑,不比中国旳那些老先生逊色。然而,他们毕竟不是中国人,现代汉语白话文就把他们难住了。他们许多人并未去过中囯,也不大会说中文。当时,能进入美国学术机构的华人寥寥无儿,这部分人才也无处可觅。
怎么办?麦克阿瑟和他在东京的指挥部、参谋部的幕僚们成天骂人,骂五角大楼、骂情报部门全是一群饭桶,骂国务院平时不知网罗人才,此时贻误战机。
美国国内的战略部门这时也急得好似热锅上的蚂蚁。
抓语言人才!抓了解中共的人才!
二次大战时的军事语言学校这时起了大作用。在加州的军事语言学院匆匆开办了中文强化班,在哈佛、耶鲁等大学也纷纷开设了现代中文班。为了最快最有效地培养会说中文的军官和情报人员,这些中文班以口语、听、说为核心,强化教育,疲劳轰炸,先不教学生任何汉字和语法,而是拼命灌输实用的口语会活。
这套强调口语会话、强调实际运用和高强度、速成式的军事语言教学法,后来就成为美国大学外语教学的基本模式之一。耶鲁大学的汉语教授德福兰西斯(De Francis),这时边教书,边现编教材,几年下来,也就编出了一套课本。此后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广泛发行,居然成了美国大学汉语教学的权威教材。直到80年代,美国开始了新的学中文热,出现了许多汉语课本,耶鲁教材一直保留了好几十年的权威地位,才受到真的挑战。这套通称德福兰西斯课本的第一册里,没有一个汉字。我头一回看到它,的确是大吃一惊,心想这要不是汉字拼音化作得特别彻底和超前,就是“文盲教学法”,实在误人子弟。后来我了解到,在80年代仍然有一些美国大学的一年级汉语教学,沿袭耶鲁德氏教学法,一年下来,竟然不敉学生一个汉字。这才真是,学了半天,还是一个大字不识,我不禁惶然。
汉语教材的内容也尽为时政、新闻性的,政治内容占了多半,当时几乎所有的激烈政治宣传文字,都收入教材。中国国内这时“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台湾的蒋介石刚刚失去大陆,也正气得咬牙切齿,发誓反攻大陆。海峡两岸的语言战、宣传战,这时正白热化,恰好为美国汉语教学提供了最新鲜生动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