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5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35章 (第3/3页)

学青年(梁是中文系学生,夏是美国大学英文系毕业),可谓珠联璧合。书出版后,很受美国读者的欢迎。【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80年代后期以来,在美国畅销书的排行榜上,逐渐有一些有关中国的书出现,作者也分为从中国来的人和美国去中国访问、短期居留的人。有趣的是,从中国来的作者一般写的主题是他们个人的“文革”的苦难经历,而美国人多半写他们眼中所看到的今天的中国。中国作者写的书是有一定的模式的,那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斯大林女儿和阿连德女儿回忆录的模式。这种模式颇有点像中国当年的“伤痕文学”,以揭露黑暗和恐怖为主,重点是倾诉个人的不幸和痛苦,文字当然是越煽情越好。

      但与中国的“伤痕文学”不同的,是这些写给美国读者看的书,必须要照顾到根本没有经受过“文革”苦难的美国人的趣味。换句话说,就是要把那么多的苦难和悲伤,写成能够赚取美国读者同情的眼泪和好奇心的感人故事。结束时,更要让读者感受到一点,就是“还是生活在美国幸运,美国是多么伟大啊”,而这些,是中国当年的“伤痕文学”、“大墙文学”作者们不会想到的。中国关于“文革”的文学作品,从70年代末以来出版了许多,但很少有被译成英文出版的。少数译成英文的,在美国也根本不会成为畅销书,只是有时被大学东亚系研究生课的教授用来作指定教材。而在美国写的书,尽管作者可能是中囯人,但眼光、趣味、文字表述和叙事模式却都是美国式的。这就是在美国写中国“文革”的畅销书的奥妙。

      最近几年来,由来自中国的作者写的书在畅销书榜上频频出现,快要有赶上和超过苏联和东欧国家作者的趋势了。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中国形象在西方媒体和大众文化中的“出场率”渐渐增加,从中国来的不少人也跃跃欲试,想打入十分诱人的美国畅销书市场。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几本在美国畅销书市场上红了一段时间的关于中国的书。

      ◆《上海生与死》

      郑念写的《上海生与死》是比较早的一本书,1986年在纽约出版。出版后不久,就列入《纽约时报》书评的畅销书排行榜,并引来一批书评家和美国大学里的中国专家的纷纷议论。作者郑念不但拿到一笔非常可观的版税,并且大大出了一番风头。六七十岁的一位老太太,坐着飞机,在美国到处宣讲游说,兴致勃勃。

      《上海生与死》讲的是郑念自己的故事,是她一家人在中国共产党统冶下的悲欢离合。

      1949年前,郑念一家人在上海过的是相当优裕的上流社会的生活。她的丈夫是英国壳牌石油公司的高级职员,相当于今天改革开放年代大都市“外企”里的“白领”。1949年之后,外国的在华企业被清査改造。郑念的丈夫因是难得的技术人才被留用,处理英国公司遗留的业务和其他事务,并靠自己的技术专长为国家服务。他们身份特殊,虽不再享受旧时高等华人的特权和地位,但与芸芸众生相比,生活仍然十分优渥。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