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第2/3页)
人心中一些真实的东西。并且,我认为,在目前的信息时代,把握“确切真相”的可能性更加小了。为什么有的第一印象好,有的第一印象坏?这并不是偶然因素决定的。这后面一定隐藏着深刻的故事。两国人民的交好交恶,也便如谈恋爱一样,往往取决于各种印象的叠加,而不是什么更复杂的学术因素。
下面便是一个第一印象的例子。
某日翻报纸,读到美国《华盛顿邮报》1996年8月13日刊登的该报驻京记者马棣文从北京发回的一篇评论。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中国一再出现刻薄的反美言论表明中国对美国非常不满》。我的第一印象便不好。文中那种断章取义、只说一面的手法,使人联想到中国“文革”中的一些做法。
这篇文章闭口不谈美国一再出现的反华浪潮,却把中国最近出现的爱国主义热情描述为一种极端反美情绪,认为中国官员对美仍态度强硬,中美关系的改善由于中方的原因仍有很多障碍。
为了向那些不愿了解外国文化的美国读者揭露中国人的“刻薄”,马记者还举了一个例子。
他写到,当美国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要在北京举办一场美国音乐会时,中国国家电视台在转播时要求淡化这场音乐会的美国味。
“中国官员要求这位指挥把音乐会搞成国际音乐节目, 还坚持要求他把约翰.菲利普。索萨的进行曲《星条旗永不落》删掉。”
这位美国记者推测,中国官员最后显然是失算了。
“人们不清楚中国政府对美国的批评究竟会对中国老百姓产生多大影响。咋晚的美国音乐会听众大部分是中国人。节目只有小的变动。索萨的《星条旗永不落》是应听众要求加演的。”文章最后说。
读罢这一段,我十分惊讶。
中国官员会对区区一场音乐会如此关怀备至吗?我是报道文化部的,在我的印象中,每年来华的西方艺术家还真不少,他们并没有受到什么刁难,这里面好像只有麦当娜有些不方便(麦当娜因为她的形象在许多国家都是不受欢迎的人物,比如,她要扮演原阿根廷总统庇隆的爱妻埃娃时,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便出现了“麦当娜滚出去”的标语)。
而且不可思议的是,我的同胞竟会主动要求演奏美国国歌。即便在1989年,我看见那些狂热游行的学生队伍中,也没有一人想到要高唱美国国歌。
我想,实际上,大多数中国人除了知道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那个红鼻头年轻人叫克休顿外,可能并不熟悉《星条旗永不落》。
而且,按照这位记者的说法,受到一本叫《中国可以说不》的书煽动的中国人,不正陷入一派反美的狂热情绪中吗?他们干嘛还要点播美国国歌呢?
本来,听众在正式演出结束后鼓掌希望加演,这是一般交垧音乐会上常见到的。但马棣文在行文中把这件事与《星条旗永不落》硬连在一起,便造成一种悲剧性的第一印象:这首特定的曲目的加演是出于中国观众的主动请求。
“你应该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