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16章 (第1/3页)

换句话说,如果名义工资不能降低,真实工资就会上升,可能会超出大多数雇主支付的能力,因此就会引起大规模的失业。

      经济学家安东尼·布瑞恩发现,在大萧条的头两年里名义工资几乎没有变化。他提供的数据表明,1931年1月制造业的名义工资仅仅下降了2%,而消费价格已经下降了8.1%,1931年8月制造业的工资总共才下降了3.5%,而消费价格则下降了12.7%。121 在1932年至1933年间,危机更加严峻,工资相当幅度下降的事例也有所增加,不过尽管如此,由于30年代的真实工资持续上升,到那个10年结束时真实工资超过趋势性工资增长达20%。这样的真实工资上涨似乎无法和大萧条期间的大规模失业联系在一起。

      很多人明确地表达过削减工资的必要。例如,在1932年2月18日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一处公立学校里,有150名选举人参加的集会上,一名与会者就问道:“如果食品和衣服的价格都下降了28%,那么政府雇员的收入减少25%会造成什么损害呢?”122 显然这是一个正确的观点,但同样明显的是,如果整个城市提高税收来支付较高的真实工资,他就代表着把财富从纳税人手里重新分配给政府雇员。

      可惜,名义工资必须下降的朴素简单的逻辑从未完全支配过公众的思维。由于货币幻觉,被削减了名义工资(如果不是真实工资)的人们会觉得受到伤害,因此公众就会寻找理由抵制这样的削减。工会领导并不承认,真实工资而非名义工资才是问题所在,因为承认这样的事实并不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较高的名义工资才是通往富裕之路的观点,已经在20年代成了普遍的认识,而现在它被看得更加重要了。123 美国劳工联合会发表的一个声明称“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增加工资,而不是减少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增加购买力,并保持经济增长。”124

      提高真实工资以便增加购买力的基本原理,曾经被广泛使用。赫伯特·胡佛总统就信奉这个理论,一些产业领导人也奉若圭臬。这种观点当然有点似是而非,因为在较高的真实工资水平上,雇主就会雇较少的工人。但把它作为争取正为高工资奋斗的工会的政治支持的借口时,它看起来就非常地华而不实了。一旦通货紧缩结束,要求名义工资降低的观点就会失去动力,争取公众支持增加工资的愿望就又重占上风。这些感受导致的政治氛围,产生了1935年的劳工关系法(瓦格纳法)。它极其有利于劳工,并在30年代后半期显著提高了真实工资。而其后果则是持续的失业。

      美国政府应对公众对于公平问题感受的其它措施,也延长了萧条持续的时间。与价格下降导致了经济问题的观点一致,罗斯福当局在1933年成功地制定了国家产业复兴法(NIRA)。该立法创造了“公平竞争的规则”,它有助于提高产品价格和在职人员的工资,代价则由失业的人承担。 经济史学家哈罗德·科尔和李·欧汉涅认为,由于允许公司有效地串谋和保护垄断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