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第3/3页)
甘肃最早包产到户的生产队。
2008年12月16日,这位78岁的老人,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车程颠簸,从定西径直来到了陇西县碧岩镇红崖湾社。隆冬的红崖湾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下车,张自强老人首先来到村民王桂芳家,走进院子,看到墙头上、屋檐下到处挂着金灿灿的玉米棒子。他关切地询问主人:“今年庄稼长得怎么样?够不够吃?”王桂芳领他去看家中存放的粮食,告诉他:“现在生活好得很,一年丰收,几年也吃不完,大部分人家都发展药材和养殖业,看上了大彩电,骑上了摩托车。”
看到她家过上了好日子,张自强老人十分高兴,不由地回想起30年前当地农民的艰辛生活。他说:“和30年前相比,可以说变化是翻天覆地的。那个时候老百姓连肚子都吃不饱,现有是丰衣足食,种的包谷都拿去喂猪,这在30年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在原生产队长何万俊家,张自强回忆说,红崖湾包产到户的第一年,农民的生活一下子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晚上他和公社、大队干部在队长家开会,感到外面有人,推门一看,原来是好些乡亲在门外偷听,他们是担心包产到户政策有变化。
听说当年的老书记回来了,红崖湾社顿时沸腾起来,大家奔走相告,老老少少纷纷赶来看望这位大恩人。在这个曾经给他留下难忘记忆的地方,张自强不顾旅途劳顿,一连走家串户,看了好几户人家。一路上,乡亲们你一言、我一句,都争着向这位老书记介绍家里的生产生活情况,张自强和他们亲切地攀谈。
包产到户时任生产队会计的何应俊老人见到老书记格外亲切。他告诉张自强:“现在家家盖了新房,户户用上了电灯电话,大多数人家都有了摩托车和三轮车,政府还帮助大家修了水窖,生活条件确实好了。”
故地情浓浓,关怀意切切。红崖湾群众的生产生活多少年来一直牵挂在张自强的心头。站在半山坳,放眼看去,整个村子掩映在树木丛中,对面山坡地里退耕还林的树木已长得老高。张自强深情地说:“这里地处山区,自然条件尽管相对较差,但发展林果业又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政府要调查研究,帮助群众大力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林果业,比如种植花椒、核桃等经济林业,增强发展的后劲。”
他再三叮嘱随行的县镇村领导:“要帮助群众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
不知不觉已近中午时分,张自强才和当地群众依依惜别。
午饭后,张自强顾不得休息,又先后深入到陇西一中、文峰人民西路建设工地、陇原中天药业公司、宇臻物流集团和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工地进行调研。他一边了解情况,一边畅谈陇西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陇西一中,听了学校负责人的汇报后,张自强说:“在我们这样50万人口的县份,有这么一所设施一流、环境幽雅、质量上乘的好中学,就能为我们这个地方源源不断地输送一大批人才。这是百年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