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46章 (第1/3页)
按会议确定的办法和原则,全县以“大包干”作业组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迅速发展起来,截至1980年1月15日,有1767个生产队划作业组6081个(其中实行“大包干”作业组的有1729个生产队,责任田的有27个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2248个的78%,有15个公社已划组结束。作业组的规模最大的30户,最小的3户;6户~10户的3399个、占55.9%;3户~5户的1344个、占22.1%,11户以上的1339户、占22%。同时,规模相当于大组的生产队348个,全县实际上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集体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2月23日至3月1日,县委、县革委会召开县、社两级干部会议,讨论印发了《大包干作业组生产责任制管理办法(试行草案)》,使全县“大包干”作业组生产责任制快速健康发展。春播前,绝大部分生产队签订了“定包合同”,集体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
集体联产承包责任制冲破了“一大二公”体制和平均主义的束缚,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出现了新气象。然而,这种形式的责任制尽管把以土地、耕畜、农具等为主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进行了保守分离,但改革还不到位,社员群众还不满意。于是,一种更加彻底的也是人们盼望已久的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责任制在全县兴起。
(一)碧岩公社红崖湾生产队最早实行分田到户。红崖湾生产队直接实行分田到户是秘密进行的。1977年12月袁志茂上任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后,到红崖湾蹲点调研。他几乎踏遍了那里的每一块土地,走访了每户社员,亲眼目睹了土地荒芜、人口饥寒外流、耕畜死亡瘦弱的破败景象。他了解到这个队虽地处山坳里,但土地并不瘠薄。他痛切地感受到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这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面对严峻的形势,他同基层干部杨耀科、何万俊进行了反复交谈,探讨解决办法。探讨来探讨去,只有一条路,就是分田到户。当时,政策环境虽然宽松了一些,但包产到户是中央和省、地、县明令禁止的。复杂的情况使袁志茂犹豫了,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又使他下定决心,秘密搞包产到户。事情决定后,他将情况汇报给县委书记张自强,得到张自强的支持。很快,红崖湾生产队将耕地和耕畜秘密划分到户。
红崖湾生产队在全县最早实行了分田到户,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那么,这个队究竟是什么时候实行包产到户的呢?从目前征集到的资料来看,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78年秋季。张自强、袁志茂、何万俊和当地社员在20多年后回忆的就是这个时间。张自强在2007年1月4日在复信中说:“经过反复回忆和笔记记载,碧岩公社红崖湾生产队是1978年秋收以后,实行包产到户的,应予肯定。”据何万俊、何应俊(当时的队长、会计)兄弟俩回忆,红崖湾生产队于19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