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llskw.org
第48章 (第1/3页)
2000年5月,当袁志茂陪同省农牧厅彭效忠去红崖湾访问时,干部群众向迎接亲人一样,都说救命恩人来了。事实上,那里的农民群众从来没有忘记给他们办了大好事的袁志茂。每到年关节令,乡亲们带上他们丰收的果实到袁书记家作客。每当袁志茂爬上海拔2000多米高的红崖湾,农民群众像见到亲人一样,迎来送往。党的政策得民心,党和政府的干部也一心扑下身子当公仆,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便真心拥护党和政府。事实充分说明,陇西农村改革的兴起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构筑了和谐农村的基础。
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功绩已载入史册。当然,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包干”家庭生产责任制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出来。因此,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大包干”家庭生产经营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选自陇西县委党史办公室2008年10月编印的《奋斗的足迹》一书,对原文有压缩,作者为中共陇西县委党史办主任。
◆当年有名的“烂包队”如今发生的新变化
——陇西县文峰镇曲家山村高咀社回访纪实
刘树武 董维强
1981年1月30日和5月8日的《甘肃日报》,分别以《“烂包队”一年翻身记》、《“老没治”的新生机——访陇西县文峰公社曲家山大队高咀生产队》为题目,对文峰镇曲家山村高咀社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行专题报道,而且第一篇加了编者按,第二篇为新华社统稿。而今,改革开放已过去30年了,曾经“没啥吃的,屋里扎站不住人”的高咀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咀社坐落在陇西县南部的山区,海拔2200多米,全社共19户80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8.94%,土地面积254亩,经营旱作农业,主要种植冬小麦,经济作物以冬花、黄芪、甘草、党参为主。小麦亩产量120斤,社员人均纯收入3000多元。30年前,人均口粮不到200斤,社员为了生计,被迫像飞鸟一样流落四方,走青海、下四川、跑关中,靠背粮、挖野药材艰难度日。吃的是糠皮、野菜、树皮子;穿的是打满补丁的单衣裳;谈精神文化生活是一种奢望,比电视剧里当年走西口的场面还要凄凉得多。现在,群众吃多少有多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高咀社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专程采访了75岁高龄,曾任高咀生产队队长的韦士贤老人。韦老激动地讲述了当年的艰苦岁月和如今亲眼目睹的新变化。
当年因为穷,全队的人没吃的,在1961年到1980年的20年中,除了2年没吃回销粮外,18年共吃回销粮9万多斤,拿各种救济款近1万元。1978年底,生产队的社员强烈要求实行包产到户。时任陇西县委书记的张自强同志经过实地调研,最后决定分地到户。这一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llsk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