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7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57章 (第3/3页)

专家的质疑

      有专家认为,蔡伦之前就已经有纸了,论据来自两方面。

      其一,在中国境内,陆续出土的汉代文物,有少数类似纸的残片。

      1933年,考古学家在中国新疆境内罗布泊考察时,在一座建于西汉时期的汉烽燧遗址中发现了一张纸片。富有考古学知识的人们将它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这种说法联系起来,头脑一下子兴奋起来:难道,在蔡伦以前就有了纸?由于当时正值动荡年代,此事并没有深究下去。

      时间转眼到了1957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十公里处的灞桥再次成为文化热点。

      灞桥,又作霸桥,是中国历史上一座颇富文化气息的古桥。早在春秋时代,“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为与东方诸侯争雄,改滋水为灞水,建桥于其上。随后灞桥就成为长安向东方出入的要道。大约在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朝官员在距秦汉古桥以南一里左右的地方新建了一座南桥,是为如今的灞桥。唐人送客多到灞桥,折柳赠别,心情为之黯然,灞桥因之又得名销魂桥。“灞桥风雪”也是古代“关中八景”之一。

      1957年,考古学家在发掘这里的一座土墓时,在出土的一面青铜镜上发现垫衬着麻絮纤维组成的纸状物残片。据考证这座墓室的年代不晚于汉武帝时期。经过对这些残片的切片化验分析,有关专家认为:这是西汉初年所造的纸,其成分为大麻和少量的苎麻叶。由此,专家们得出结论说,灞桥古纸乃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联系到1933年新疆罗布泊汉代烽燧出土的古纸片,学术界出现一种观点:纸并不是蔡伦的发明创造,造纸术的发明时期可以前推两百年。

      有一个名叫德博诺的西方科技史专家也认为,“曾经主管宫廷御用手工作坊造纸的蔡伦,可能只是把贫民的一项更早的发明通过官方进行宣扬罢了”。换言之,这不过是中国人惯常使用的“名人效应”手法而已,就像在肉前面加上“东坡”二字变成“东坡肉”一样。

      蔡伦在汉和帝时期任过小黄门、尚方监、中常侍,是主管御用器物制造的人。皇帝觉得蔡伦有才能,所以很喜欢他。所以有人认为,皇帝因为爱屋及乌,所以将在民间流传的用树皮、麻头、破鱼网造出的纸冠以“蔡侯”的名义。

      其二,除了考古发现,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史书中便有了“纸”的记载。例如,《汉书》记载,西汉时期,汉成帝的宠妃赵昭仪(赵飞燕的妹妹)要害死女官曹伟能,派人送去的毒药,便是包在写了字的“赫蹄”上的。赫蹄,东汉人应邵解释为“薄小纸也”。汉武帝的废太子刘据,因为鼻子长得太大,也曾在觐见父皇时,用“纸”遮挡。再如《风俗通》记载,东汉初期光武皇帝刘秀迁都洛阳时,搬运的简、纸等文化用品,装满了二千辆车。这些“纸”的记载都在蔡伦之前,说明中国当时已经有纸了。

      否认“蔡伦造纸”的人还认为,《后汉书》称蔡伦进呈的纸为“蔡侯纸”而非“纸”,这除了与“古以缣帛为纸”的“纸”有所区别以外,可能还意味着当时还有其他的纸。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