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1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1章 (第3/3页)

要把副书记和专员、副专员的名字写上去。这在今天一些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却更加令人敬仰。

    据村干部介绍,那块当时由地委和专署制赠郝家桥村的珍贵木匾,“文化大革命”中被造所派毁坏了,以后又照原样复制了这块。

    齐心老人站在匾前,对随行的人说:“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模范党员刘玉厚同志曾当过郝家桥行政村村主任。他不光自己带头生产自救,多交公粮,还带领全村人变工互助,开展大生产运动,年年超交公粮。村里支前、做军鞋、扫盲识字,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县前头。解放战争时期,刘玉厚父子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参军,解放后,他转业到陕西兴平一个农具厂担任厂长,经常到北京去,看望王震、习仲勋和许多在绥德工作过的老同志。1995年,刘玉厚同志病逝。他儿子写信告诉了我们。为了纪念他,习老郑重题词:‘刘玉厚同志是陕甘宁边区著名农业劳动英雄,优秀共产党员。’经组织寄到他家中。”

    这时候,村里的人越来越多,连前后几村的人,也都闻讯赶来了。人们亲切地围在齐心老人的身边,舍不得离开半步。齐心坐在刘玉厚家的窑洞炕上,喝着米酒,听村民们谈如今的生产与生活。窑里窑外聚满了人。几个小孩子,就像是重孙子一辈,依偎在她的怀前身后,亲热地叫他太奶。她笑得嘴都合不拢。日程安排得紧,没有功夫吃顿饭,这是一个遗憾,更没有时间在这熟悉亲切的窑洞热炕上中睡一晚,也是一个遗憾。

    到了分别的时候,乡亲们拿出小米、红枣和粉条,让齐心带走,表达他们的心意。乡亲们和齐心老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燕燕拉着齐心的手不放,地方陪同的同志催她上了车。车子缓缓开动,人们追随在车子周围,燕燕再次握着她伸出窗外的手,舍不得松开。当天晚上,燕燕又带着她去世哥哥蒲田的儿子,拿着绿豆赶到城里宾馆看望齐心,倾诉离情。齐心老人,她舍不得离开郝家桥呀,短暂的回访,怎能了结她几十年的思念,特别是看到这个村子,还不够富裕,人们的生活还是那样的简朴,小学校的教室还是那样的简陋,通往县城的路虽然不再是羊肠小道,但仍然是坑坑洼洼,弯曲而狭窄的土路,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建国50年了,郝家桥的变化不大。她突然记起了,临行时村长托刘玉厚的儿子把一封信塞到她手中,小声叮咛她上了车再看。信中会写些什么?她用手绢擦了擦眼睛,然后载上老花镜,掏出信拆开来看。车子摆动得厉害,字看不很清,但她还是坚持浏览了一遍。

    “嗯,是希望政府改修这条通往县城的路,拨资修一所学校,还有补坝的事。修桥太重要了,路是保平安的。还有教育,培养人才。补坝是保护良田,保口粮的。”

    她拿着信对周围人说。许多字看不清,这三条请求都看清楚了,并且牢牢地记在心中。

    在返回县城的路上,齐老的心情显得有些沉重,她不时地就要展开那封信看,仿佛那里面有什么更深奥更吸引人的内容。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